韓國的發展問題,主要有三:一是國家舊貴族力量強大,改革不徹底;二是韓國所在的地區,處於魏國、秦國、齊國等國家的夾縫之間,生存環境非常艱難;三是韓國的曆史上,沒有出現過諸如齊威王、秦孝公、魏文侯這樣的強勢君主,如此韓國,從建國開始,就注定它在戰國曆史上的弱者地位。
其實韓國也有比較好的條件,比如韓國的弩,是整個戰國諸侯中射程最遠的,秦國攻打韓國時,還專門搜集韓國的弩——拿回去自己研究著用。韓國在經過了短暫的鼎盛時期後,很快就陷入了衰弱,尤其是魏國和秦國相繼崛起後,韓國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魏文侯稱霸時,對韓國、趙國采取通好政策,成為韓國的保護國,但到了魏惠王在位時,打擊的重要對象就是韓國。
魏惠王希望能得到韓國的國土,作為防備秦國東進的緩衝地帶。但這時期同樣強大的齊國,通過“攻其必救”的戰術,在馬陵重創魏國,總算救了韓國一命。在這一場戰爭開打前,為了盡可能地削弱魏國,齊國故意遲遲不救韓國,一直等到韓國打得彈盡糧絕了,並表態向自己效忠,這才大張旗鼓地出兵。魏國被打敗了,但韓國也基本被打殘了。
但韓國的苦日子,這時期才剛剛開始,因為西邊的秦國也崛起了。秦孝公在位的時候,一麵對魏國發動戰爭,收複西河失地,一麵也大力攻打韓國。公元前359年,剛剛走上變法之路的秦國,在攻打魏國失利後,轉而拿韓國開練,多次擊敗韓國。這時候在位的韓國國君,是韓共侯,他是個夠硬的人,打不過秦國,就聯合趙國、魏國等兄弟國家一起上。可倒黴的是,這時期魏國自己能對秦國保持軍事優勢,可每次和韓國聯軍,都被秦國打得大敗虧輸。
比如公元前366年,當時還沒有變法的秦國,就在洛陽擊敗了韓國、魏國的聯軍,不久後魏國單獨和秦國打,又把秦國打得狼狽逃竄。隨著秦國變法力量的增強,魏國也保護不了韓國了,韓國就越發遭到秦國的欺淩,韓昭侯在位的晚期,正是信用申不害改革的時期,他果斷地參加了“合縱”陣營,意圖聯合中原諸侯共同對付秦國,但第一次就抬腿碰了滿腳泥。
公元前318年,韓國參加了魏國、楚國、趙國、燕國組成的五國聯軍,企圖攻打函穀關,但接著就被打了個稀裏嘩啦。韓國曆史上對秦國的唯一勝利,是在公元前294年,韓國參加了齊國的伐秦聯軍,經過三年苦戰,攻克了函穀關,迫使秦昭襄王歸還了侵占韓國的國土,但好景不長,不久之後齊國遭到五路討伐,勢力一蹶不振。秦國不但奪回了歸還韓國的領土,還捎帶著又占領了一大片。在戰國時代開始以後,韓國是受秦國欺淩最多的國家,打打不過,躲躲不起。合縱沒用,反抗沒用,咋辦?
韓國的發展問題,主要有三:一是國家舊貴族力量強大,改革不徹底;二是韓國所在的地區,處於魏國、秦國、齊國等國家的夾縫之間,生存環境非常艱難;三是韓國的曆史上,沒有出現過諸如齊威王、秦孝公、魏文侯這樣的強勢君主,如此韓國,從建國開始,就注定它在戰國曆史上的弱者地位。
其實韓國也有比較好的條件,比如韓國的弩,是整個戰國諸侯中射程最遠的,秦國攻打韓國時,還專門搜集韓國的弩——拿回去自己研究著用。韓國在經過了短暫的鼎盛時期後,很快就陷入了衰弱,尤其是魏國和秦國相繼崛起後,韓國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魏文侯稱霸時,對韓國、趙國采取通好政策,成為韓國的保護國,但到了魏惠王在位時,打擊的重要對象就是韓國。
魏惠王希望能得到韓國的國土,作為防備秦國東進的緩衝地帶。但這時期同樣強大的齊國,通過“攻其必救”的戰術,在馬陵重創魏國,總算救了韓國一命。在這一場戰爭開打前,為了盡可能地削弱魏國,齊國故意遲遲不救韓國,一直等到韓國打得彈盡糧絕了,並表態向自己效忠,這才大張旗鼓地出兵。魏國被打敗了,但韓國也基本被打殘了。
但韓國的苦日子,這時期才剛剛開始,因為西邊的秦國也崛起了。秦孝公在位的時候,一麵對魏國發動戰爭,收複西河失地,一麵也大力攻打韓國。公元前359年,剛剛走上變法之路的秦國,在攻打魏國失利後,轉而拿韓國開練,多次擊敗韓國。這時候在位的韓國國君,是韓共侯,他是個夠硬的人,打不過秦國,就聯合趙國、魏國等兄弟國家一起上。可倒黴的是,這時期魏國自己能對秦國保持軍事優勢,可每次和韓國聯軍,都被秦國打得大敗虧輸。
比如公元前366年,當時還沒有變法的秦國,就在洛陽擊敗了韓國、魏國的聯軍,不久後魏國單獨和秦國打,又把秦國打得狼狽逃竄。隨著秦國變法力量的增強,魏國也保護不了韓國了,韓國就越發遭到秦國的欺淩,韓昭侯在位的晚期,正是信用申不害改革的時期,他果斷地參加了“合縱”陣營,意圖聯合中原諸侯共同對付秦國,但第一次就抬腿碰了滿腳泥。
公元前318年,韓國參加了魏國、楚國、趙國、燕國組成的五國聯軍,企圖攻打函穀關,但接著就被打了個稀裏嘩啦。韓國曆史上對秦國的唯一勝利,是在公元前294年,韓國參加了齊國的伐秦聯軍,經過三年苦戰,攻克了函穀關,迫使秦昭襄王歸還了侵占韓國的國土,但好景不長,不久之後齊國遭到五路討伐,勢力一蹶不振。秦國不但奪回了歸還韓國的領土,還捎帶著又占領了一大片。在戰國時代開始以後,韓國是受秦國欺淩最多的國家,打打不過,躲躲不起。合縱沒用,反抗沒用,咋辦?
經過了多次失敗以後,韓國幹脆想開了,不就是喪權辱國嘛,要喪也不是我一個人喪。在公元前275年,韓國被秦國白起大敗,遭斬首四萬人後,韓國也就徹底歇菜了,對秦國采取了逆來順受的政策。
秦國要打仗,還沒打就立刻求和,秦國要錢要地,二話不說統統給,尤其是韓國倒數第二代國王韓桓惠王在位的36年,是對秦國最逆來順受的36年。這期間秦國多次發兵攻打韓國,韓國連還手的勇氣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