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韓趙魏的衰落(2 / 3)

特別是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的重鎮上黨,韓桓惠王不敢抵抗,竟然要求上黨守軍向秦國投降,之後,就有了韓國上黨郡守馮亭向趙國投降,引爆了後來長平之戰的導火線。在整場戰鬥裏,韓國根本不敢插手,眼睜睜地看著趙國和秦國浴血廝殺,隻圖一時平安。

韓桓惠王在位的時代,也曾有過想法,他在位時期曾經重新推廣申不害的改革,但是效果甚微。韓國國內此時已經處於國土嚴重萎縮,政令不通的局麵下了。他幹的另一件傻事,就是在公元前244年派工匠鄭國進入秦國,假裝忽悠秦國修鄭國渠,企圖想讓秦國把龐大的軍事力量都消耗在水利工程上。

但事與願違,鄭國渠的落成,讓秦國從此收獲了百年之利,灌溉了萬畝良田,軍事作戰能力也大大增強。如此做法,隻能是給秦國作嫁衣裳。這位一生有過想法卻毫無建樹的國君,卻有一個傑出的好兒子,戰國時代最著名的法家思想家——韓非子。

公元前238年韓桓惠王去世後,即位的韓王安繼續推行“割肉喂虎”的政策。每次秦國稍微有風吹草動,就忙不迭地割地,割了十幾年,最後到了無地可割的地步。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派內史騰率領10萬大軍南渡黃河,滅亡了韓國,將韓國的國土劃為秦國治下的潁川郡。戰國七雄裏最弱的韓國,就成了其中第一個亡國的。

鐵血的趙國

三晉大地,對秦國抵抗最為劇烈的,就是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精銳報銷,在當時的秦國人眼裏,這是最好的滅亡趙國的機會。公元前260年,挾長平之戰的餘威,秦國起初向趙國提出割地的苛刻條件。山窮水盡的趙國依然硬氣,趙孝成王經過和群臣商議後,決定拒絕秦國的無理要求,寧可國人全都戰死,也不能接受秦國的強盜條件。此事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大怒,決定乘勝追擊,徹底滅亡趙國。

這個決定在當時卻引起了反對,帶頭反對的,就是長平之戰的總指揮白起。白起深知長平之戰秦國隻是慘勝,一場長平血戰,秦國的精銳部隊死傷過半,國家糧食儲備消耗殆盡,如此局麵,實在不是打仗的時候。結果反而觸怒了秦昭襄王,像白起這種戰功卓著的地位,本身就是危險的,後來白起被秦昭襄王殺掉,等於秦國自毀長城。

公元前259年6月,秦國動用50萬大軍,發動了旨在滅亡趙國的邯鄲戰役,趙國一反常態,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全國軍民同仇敵愾,采取依托城池防守、堅壁清野的方式,將秦國大軍死死地拖在趙國的邯鄲城下。為了這場戰鬥,趙國拚了血本,他們拒絕了秦國的割地要求,反而割讓給齊國6個城池,請求齊國提供糧食,做好了糧食的儲備,然後放棄了野戰,和秦國打起了城池攻防戰,兵力不足,就男女老少齊上陣,非要秦國血債血還不可。驕橫的秦軍再次在趙國身上嚐到了苦頭,廉頗再次發揮了他善於打城池防禦戰的優勢,率領40萬軍民決死抵抗。曾經偷稅漏稅的趙國平原君,散盡家中的財產和糧食分給軍民,把自己的妻妾也編入了軍隊中,和秦國人決死一拚。慘烈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年,秦軍傷亡過半,卻仍然不能衝進邯鄲城,而這時候的趙國,也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卻還在苦苦支撐。

在這關鍵時刻,魏國公子信陵君上演了一場竊符救趙的故事,偷來了魏國調兵的虎符,調動了8萬大軍增援趙國,而平原君率領的使團,也從楚國處搬來了援軍。在魏國、楚國援軍的夾擊下,師老兵疲的秦國終於崩潰了。趙國,憑借其堅韌的意誌,頑強地抗爭,在長平之戰的絕境懸崖下,總算爬了上來。

長平和邯鄲之戰,是對趙國的極大削弱,趙國喪失掉了大量的人口和精銳部隊,國力一落千丈。公元前251年,連戰國七雄中實力比較弱小的燕國都趁火打劫。當時燕國的丞相栗腹出使趙國,借機察看趙國虛實,他認為趙國的壯丁,大多已經損失在了長平之戰以及之後的邯鄲之戰中了,現在趙國剩下的大多都是孤兒寡婦,青壯年極少。如此局麵,正是滅亡趙國的大好機會,不自量力的燕王動心了。公元前250年,燕國發動了對趙國的侵略戰爭,誰想一開戰就敗了個慘,趙將廉頗和樂勝兩路出擊,殺得燕軍屍橫遍野,最後竟然一路殺到了燕國境內,差點把燕國滅了國。之後的八年,趙國三次和燕國爆發戰爭,先後迫使燕國割讓了十多座城池,在公元前243年的趙燕之戰中,年輕的騎兵將領李牧脫穎而出。趙國在對燕國的戰爭裏,既重新鍛煉了軍隊,煥發了士氣,又堤內損失堤外補,得到了燕國大量的人口和重鎮,實力開始有所恢複。

趙孝成王過世後,趙悼襄王即位,他在位的早期,趙國的軍事實力有所恢複,特別以李牧為代表的年輕將領開始成長起來。公元前244年,也就是趙悼襄王登基後的第一年,李牧就給了他一個開門紅,戰勝匈奴!

戰國時代,不僅僅是中原諸侯紛亂爭霸的英雄史,也是中國北地百姓飽受匈奴人肆虐的血淚史。列國的諸侯在中原戰場上打得正歡,匈奴的騎手卻在中國北方千裏邊塞上如入無人之境。偉岸的長城在草原驕子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堆粗笨的擺設,莊嚴的戰車步兵方陣在胡人騎手的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砧板,與匈奴人的搏鬥仿佛是與自己影子之間無望的追逐,成為一代又一代華夏軍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還好趙國擁有了李牧。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正處於童年成長時代的漢家騎兵用無數的鮮血與犧牲灌溉著戰勝遊牧騎兵的勝利之花。直到公元前244年,一個叫李牧的趙國將軍親手在雁門關外摘下那燦豔如血的果實。在這之前,他是趙國支撐國家安危的柱石;在這之前,他的趙國騎兵隊是如日中天的秦國也懼怕三分的王者之師;在這之後,東西線到北線,他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救火隊員一樣,奔波在趙國邊境每一寸戰火燃燒的土地上。北上雁門,是這位一生未嚐一敗的將軍軍事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場挑戰,他將麵對一個中原騎兵從未曾戰勝過的強敵。綿延數十年的北地烽火與殺戮,注定將在他的手中成為一個凝血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