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原騎兵並不具備與馬背民族在大草原上爭鋒的實力,主動出擊的結果勢必是一場羊入虎口的自殺式攻擊。李牧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沉默與忍耐,匈奴肆虐侵擾的時候他在忍,舉國攻擊他膽小怯懦的時候他也在忍,將士們滿懷激昂地求戰的時候他依然在忍,“不抵抗將軍”的恥辱仿佛是一塊沉重的石頭,一度壓在他堅如鋼鐵的脊梁上。魯迅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與淋漓的鮮血,李牧正是這樣的哀痛者與幸福者,漫長的忍耐不是怯懦的退縮,卻是沉默中爆發的固有前奏。
反擊的那一天終於來了,公元前244年的春天,大舉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嚐到了漢家刀鋒掠過脖頸的痛苦滋味。誘敵深入,疲敵勞頓,重兵合圍,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像計算精密的電腦程序一般完成了這孫子兵法的三部曲。步兵集團居中阻擊,戰車弩兵集團的遠程射殺,騎兵軍團兩翼合圍,訓練有素的趙軍仿佛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兩路包抄的1.3萬名趙軍騎手仿佛兩把在青石上磨礪了太久的鋒利砍刀,輕鬆地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戰勝的騎兵軍陣。驕橫的匈奴單於第一次體會到了被人魚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絕望的追殲屠殺。10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了十幾名隨從倉皇逃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賈誼筆下統一的秦王朝傾國之力謀取的慘勝,在李牧的手中以畢其功於一役的神奇方式實現了。
此戰的勝利,暫時解除了匈奴對趙國北方領土的威脅。而這位趙悼襄王,也是趙國末期最後一位大有為的君主。他銳意振奮,整頓武備,聯合諸國對抗強秦,企圖重振趙國的聲威。之後的九年裏,趙國向北打敗燕國,削奪燕國的國土用以補充。在公元前238年,趙悼襄王還曾大敗了秦國蒙驁10萬人的進犯,之後,在大臣姚賈的運作下,成功說服了齊國、楚國、燕國三國,四國結成了抗擊秦國的同盟。東方諸國迎來了長平之戰後最好的聯合抗秦局麵,但此時天不佑趙,趙悼襄王在公元前234年去世,可謂壯誌未酬。這位頗有作為的帝王,一生也做了幾件錯事。他寵信奸詐小人郭開,更在郭開的讒言下,廢除了原太子,立不肖兒子趙遷做繼承人,又趕走了功勳卓著的老將廉頗。這一切,都為後來趙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趙悼襄王過世後,趙王遷即位,這就是在位八年的趙幽繆王。他在位的時期,真正把頑強的趙國推向了滅亡的深淵。在他即位的頭兩年,秦國數次發動進攻,這時候因為郭開專權,殺害了促成齊、楚、燕、趙四國聯合的能臣姚賈,聯合抗秦的局麵已不在。孤軍作戰的趙國被打得大潰,喪失大量人口土地,到了第三年,無奈的趙幽繆王把李牧從北方邊境調了回來,李牧果然爭氣,在肥之戰中再次重創秦國軍隊。這場發生在公元前232年的大戰,也是趙國給秦國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
在肥之戰中立下戰功的李牧,在戰後卻落得了“自毀長城”的悲劇。從中挑唆的,還是那個小人郭開。郭開受了秦國的賄賂,向趙幽繆王誣陷李牧造反,趙幽繆王果然上當。公元前229年,李牧被趙幽繆王殺害,僅僅三個月之後,秦國就勢如破竹進入邯鄲,趙幽繆王被俘,趙國宗室趙嘉逃到代地繼續立國。公元前222年,趙嘉在山窮水盡之下降秦,三晉大地抵抗最劇烈的趙國,就這樣滅亡了。
割地割亡的魏國
在三晉國家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國,戰國早期最早進行變法的也是魏國,曾經欺負秦國欺負得最狠的,還是魏國。
在公元前342年的馬陵之戰中,魏國徹底失去了他強國的地位。公元前318年,晚年屢遭挫折的魏惠王過世,結束了他榮辱交織的一生。但魏國在中原的重要地位,卻因為另一項運動而凸顯出來:合縱。
在公孫衍發起的合縱運動中,繼魏惠王登基的魏襄王是主要參與者之一。公元前318年,魏襄王任用公孫衍為相,使魏國成為“合縱”運動的發起國。魏襄王這個人還是很有誌氣的,意圖重新恢複魏國的霸業。這時候的魏國,國家實力大為折損,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但魏襄王卻采取了連年動兵的政策。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參加合縱聯軍攻打秦國,結果反而被秦國重創。此人的立場也不堅定,受挫後立刻倒向了秦國一邊,第二年幹脆又作為秦國的小弟,對齊國發起了進攻,結果又被打得頭破血流。當時的魏國,單獨的國家力量根本無法和齊、秦兩大國的任何一個抗衡,魏襄王的銳意進取,其實是加速了魏國的衰敗。
魏襄王在數次出兵碰壁之後,最後還是明確了立場。從公元前311年開始,他正式倒向了秦國,之後終其一生,魏國基本對秦國死心塌地。但與此同時,魏國又借著幫助秦國征討其他國家的機會,開始對秦國討價還價,在魏襄王的晚年,迫於齊國的威脅,當時的秦惠王為了拉住魏國,同意歸還了侵占魏國的部分領土。魏國在遭到秦國數年的打擊後,總算得到了一次外交上的勝利。
魏襄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魏昭王在位的19年,是魏國國力逐漸衰弱的一段時期。早期的魏昭王,改變了魏襄王聯合秦國的國策,倒向了齊國。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主動發起了對秦國的戰爭,結果再次被擊敗。公元前293年,魏昭王遭受到了戰國曆史上僅次於長平之戰的一場慘案,他和韓國聯合進攻秦國,被秦將白起打得大敗,一戰被斬首了24萬人,韓、魏兩國的家底,幾乎被白起一戰殺光了。三年以後,魏昭王破天荒地做出決定,主動向秦國割地求和,換取暫時的安定。魏國,也就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通過割地向秦國請求和平的國家,這個壞頭一開,後麵就是各路諸侯有樣學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