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在嬴政親政前做的另一個重要事情,就是編書。他找人編纂的《呂氏春秋》,是戰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呂氏春秋》一書,全麵闡述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改革的思想,書中的許多思想,特別是“世易時移,變法亦宜”的思想,都成為後來嬴政執政的指導思想。比起戰國時期的諸多權臣,呂不韋的行為其實不算過分,在嬴政麵前也並不飛揚跋扈,但他真正引起嬴政猜忌的:一是他和太後之間的不清白關係,而且為了掩蓋這個不清白,呂不韋反而越描越黑,介紹了一個假太監嫪毐入宮和太後私通,借此撇清自己和太後之間的不正當關係;二是他對六國的四君子有樣學樣,自己也招納了三千門客,儼然一派獨大勢力,這樣的局麵,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秦帝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呂不韋的命運,也就早早注定了。
公元前238年,嬴政正式親政。而這時候的嫪毐,在和太後打得火熱的同時,也生出了政治上的野心,他和太後生了兩個兒子,企圖串通太後發動政變,立自己的兒子當小皇帝。年輕的嬴政,屬於少年老成的類型,嫪毐的一舉一動早在他的監視之下,結果嫪毐還沒有行動,就被嬴政逮捕了,借著嫪毐的案子,嬴政順水推舟地宣布了呂不韋的罪狀,解除了他丞相的職務,遠遷他回四川。路上,呂不韋因擔心嬴政追究,服毒自盡了。就這樣,少年登基的嬴政,這才坐穩了秦國的王位。
然而嬴政說了不算的這段時期,也是秦帝國的對外擴張暫時停歇,甚至轉入守勢的時期。這段時期的趙國正好是趙悼襄王在位,此人很有些想法,在位的早期成功恢複了當年的合縱聯盟,不但擊敗了秦國的進犯,甚至還帶領著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四國聯軍攻打函穀關,驚出了秦國一身冷汗。幸運的是,趙悼襄王雖然有誌向,但並非英主,看人眼光無能,寵信小人郭開,隨著趙悼襄王的英年早逝,中原諸侯中,已經再沒有人能夠對秦國構成威脅了。
而韓惠文王這時期為了防止秦國東進,故意派韓國的工匠鄭國來秦國,忽悠嬴政開鑿鄭國渠。嬴政起先上鉤,後來查明了鄭國的身份和來路,一怒之下想要治鄭國的死罪,但是鄭國的肺腑之言卻讓他改了主意:“這個水利工程,也許隻能幫韓國多延續幾年的國祚,卻能讓秦國收百年之利。”眼光長遠的嬴政,也因此將這個水利工程繼續了下去。但被忽悠的感覺總是不好的,嬴政一怒之下,就遷怒於那些生活在秦國的外來人們,這些人在當時叫作“客卿”。公元前236年,嬴政發布命令,要求那些滯留在秦國的客卿們,限期必須全都要離開秦國,消息一出就炸了鍋,眾客卿怨聲載道,但你埋怨又有什麼辦法,秦國法律森嚴,不聽話就要被嚴懲,還能咋辦?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客卿站了出來,他大膽地抨擊嬴政的政策,認為嬴政這樣做是把人才都趕走,屬於自己拆自己的台。這番大膽的上奏,反而得到了嬴政的賞識。這個年輕的客卿,就是後來的秦國相國李斯。
呂不韋在嬴政親政前做的另一個重要事情,就是編書。他找人編纂的《呂氏春秋》,是戰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呂氏春秋》一書,全麵闡述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改革的思想,書中的許多思想,特別是“世易時移,變法亦宜”的思想,都成為後來嬴政執政的指導思想。比起戰國時期的諸多權臣,呂不韋的行為其實不算過分,在嬴政麵前也並不飛揚跋扈,但他真正引起嬴政猜忌的:一是他和太後之間的不清白關係,而且為了掩蓋這個不清白,呂不韋反而越描越黑,介紹了一個假太監嫪毐入宮和太後私通,借此撇清自己和太後之間的不正當關係;二是他對六國的四君子有樣學樣,自己也招納了三千門客,儼然一派獨大勢力,這樣的局麵,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秦帝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呂不韋的命運,也就早早注定了。
公元前238年,嬴政正式親政。而這時候的嫪毐,在和太後打得火熱的同時,也生出了政治上的野心,他和太後生了兩個兒子,企圖串通太後發動政變,立自己的兒子當小皇帝。年輕的嬴政,屬於少年老成的類型,嫪毐的一舉一動早在他的監視之下,結果嫪毐還沒有行動,就被嬴政逮捕了,借著嫪毐的案子,嬴政順水推舟地宣布了呂不韋的罪狀,解除了他丞相的職務,遠遷他回四川。路上,呂不韋因擔心嬴政追究,服毒自盡了。就這樣,少年登基的嬴政,這才坐穩了秦國的王位。
然而嬴政說了不算的這段時期,也是秦帝國的對外擴張暫時停歇,甚至轉入守勢的時期。這段時期的趙國正好是趙悼襄王在位,此人很有些想法,在位的早期成功恢複了當年的合縱聯盟,不但擊敗了秦國的進犯,甚至還帶領著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四國聯軍攻打函穀關,驚出了秦國一身冷汗。幸運的是,趙悼襄王雖然有誌向,但並非英主,看人眼光無能,寵信小人郭開,隨著趙悼襄王的英年早逝,中原諸侯中,已經再沒有人能夠對秦國構成威脅了。
而韓惠文王這時期為了防止秦國東進,故意派韓國的工匠鄭國來秦國,忽悠嬴政開鑿鄭國渠。嬴政起先上鉤,後來查明了鄭國的身份和來路,一怒之下想要治鄭國的死罪,但是鄭國的肺腑之言卻讓他改了主意:“這個水利工程,也許隻能幫韓國多延續幾年的國祚,卻能讓秦國收百年之利。”眼光長遠的嬴政,也因此將這個水利工程繼續了下去。但被忽悠的感覺總是不好的,嬴政一怒之下,就遷怒於那些生活在秦國的外來人們,這些人在當時叫作“客卿”。公元前236年,嬴政發布命令,要求那些滯留在秦國的客卿們,限期必須全都要離開秦國,消息一出就炸了鍋,眾客卿怨聲載道,但你埋怨又有什麼辦法,秦國法律森嚴,不聽話就要被嚴懲,還能咋辦?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客卿站了出來,他大膽地抨擊嬴政的政策,認為嬴政這樣做是把人才都趕走,屬於自己拆自己的台。這番大膽的上奏,反而得到了嬴政的賞識。這個年輕的客卿,就是後來的秦國相國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