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就這樣一統天下(2 / 3)

在李斯進諫之後,嬴政收回了驅逐秦國客卿的命令,反而從中大力選拔人才。除了李斯之外,另一個得到嬴政重用的重臣,就是來自魏國的尉繚。這個尉繚的師承很有意思,他所在的學派叫作“為商鞅學”,這是因為當時商鞅變法成功,得到了許多法家人士的敬仰,所以許多人就自發地組成了這樣一個研究商鞅變法的學派,尉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對尉繚,嬴政非常賞識,經常和他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有機會就拉著他攀談。尉繚之所以這樣被重用,因為他是一個很有長遠眼光的人。他認定六國統一不難,關鍵是要循序漸進,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用遠交近攻的方法完成大業。這時期的秦國,不缺李斯這樣的文臣,也不缺少王翦這樣能征善戰的將軍,真正稀缺的,卻正是尉繚這樣的,具有卓越戰略眼光的統帥,所以嬴政把國尉的職務交給了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尉繚同樣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之一,他的兵法著作《尉繚子》,是和《孫子兵法》齊名的軍事寶典。作為一個“兵家”,尉繚看人看事的眼光都很準,比如在對待趙國問題上,他曾經建議嬴政收買趙王身邊的寵臣,施反間計害死李牧,李牧的含冤身死,尉繚其實是始作俑者。對嬴政的看法,尉繚更非常精準,他認為嬴政“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得天下後會吞食天下人”。後來的事實證明,全被他不幸言中了。

先易後難,步步為營

嬴政統一六國的戰爭,始於公元前230年。他采取的是先易後難的方式,打擊的第一個目標,選擇了當時苟延殘喘的韓國。這一年,他派內史騰兵渡黃河,攻打韓國。然而這場出兵隻不過是例行公事,韓國早已經沒有了抵抗能力,隻是和秦國稍微接觸了幾下,就立刻繳械投降,韓國就這樣亡國了。

嬴政之所以第一步先打韓國,也不止是因為吃柿子挑軟的。依照尉繚的設計,嬴政統一天下的路線圖應該是這樣的,先占領韓國作為跳板,然後滅掉韓國南北的兩翼,最後滅掉極東的齊國,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戰術,可以通過包圍的態勢,吞並掉各路諸侯國,更可以讓秦國避免可能遭受到的夾擊。

在初戰告捷以後,秦國的第二步卻碰到了小釘子,秦國的第二步是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國出兵,這次秦軍再次受挫,又被李牧打敗。眼見得武力無效,秦軍搞起了反間計,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進讒言,結果李牧被害,秦國搬開了一個攔路虎,後麵的事情就沒有懸念了。趙王遷俯首稱臣,趙國公子趙嘉逃跑到了代地,已經不成氣候了。

趙國完了,下一個對手就是燕國,這次嬴政又碰上了一個“插曲”,這就是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燕國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假裝覲見秦始皇,卻趁機拔刀行刺,幸虧秦始皇反應夠快,搶先砍斷了荊軻的腿,這才撿回一條命。大難不死的嬴政立刻下令進攻燕國。公元前226年,秦軍占領了燕國的都城薊,燕王殺了太子丹請降,隨後逃到了遼東——為了一時的偏安,連親兒子也不要了。秦將王賁在進攻燕國的時候摟草打兔子,順便把盤踞代地的趙王嘉也給滅了。

早期的秦國滅六國戰爭,雖然出了一點小插曲,但總體上還是順利的,秦軍節節勝利,一路勢如破竹。但太順利了,卻未必是好事,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就在眼前——楚國。

在戰國的最後階段,如果說哪個國家還能給秦國製造一些麻煩,那應該隻有楚國了。這時期的楚國,國都郢早就被秦國占領了,他們遷都到了壽春地區。深知楚國巨大經濟軍事潛力的嬴政,決心一定要拔除這個大患。但他一開始並沒有把楚國當盤菜,畢竟這是一個屢敗於秦的國家,還能鬧出多大的風浪,他請手下的將領估算一下,滅楚國需要多少兵馬,結果老將王翦說是60萬,年輕將領李信說是20萬。嬴政一開始圖方便,就聽了李信的,結果20萬大軍殺到楚境,沒多長時間就灰飛煙滅了。事實證明王翦的看法是正確的:楚國雖然屢遭重創,但是他們地廣人多,民風彪悍,戰爭潛力非常巨大,輕視他們的結果,就是自己要吃苦頭。

吃了苦頭的嬴政,學乖也快。他立刻向王翦道歉,邀請王翦出馬。王翦還是老樣子,咬死了牙關不鬆口:60萬大軍,一個人也不能少,否則免談。這次王翦要什麼,嬴政就給什麼。出發的時候,王翦的表現卻很奇怪,他一會兒向嬴政要官,一會兒向嬴政要賞賜,走一路要一路,可謂獅子大開口。大家都覺得這老頭兒是不是瘋了,王翦也不爭辯,他心裏卻明白嬴政根本不是一個胸襟寬廣的人,大將領兵在外,不被人妒忌是不可能的,不被國君猜忌更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擺出一副貪得無厭的樣子,告訴嬴政,我不要權,隻要錢。事實正如王翦所料,他的這些行動,嬴政不但沒有生氣,相反他卻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