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科技革命改寫戰國曆史(3 / 3)

然而比自耕農更慘的,就是佃農。佃農,基本就是奴隸製社會的奴隸轉化而來的,比起奴隸們的悲慘生活,他們的境況顯然要好得多,他們租種地主的土地,有自己的生產農具。但是每年收成的一半要交給地主,同時還要承擔土地的賦稅,這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維持溫飽就更加困難了。佃農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破產的自耕農,他們遇到水旱災害,無力承載國家的賦稅,隻好扔下土地逃亡,依附於地主家中。《呂氏春秋》裏就曾記錄過:“在秦趙長平之戰時,由於秦國不斷通過增加賦稅的辦法來保證前方供應,造成大量自耕農逃亡,許多自耕農寧願依附在地主家裏做佃農。”

比起雇農來,佃農還算好的,因為雇農不但沒有土地,更沒有農具。他們有的給地主家做傭工,有的甚至在農忙時節,給富裕的自耕農幫傭。他們的生活水準,已經直追當年的奴隸,韓非子的書中曾說,三個雇農的經濟收入,都不足以奉養一個老人,足見經濟狀況之悲慘。

戰國時期同樣是有奴隸的,當時大工商業地主家裏,依然豢養著大批的奴隸,他們隻有食物,沒有收入,有的甚至和牛馬一起放養。但這樣的局麵已經不是戰國的主流。戰國時期,是地主和農民這一對封建社會關係正式確立的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雛形,已經在這一時期奠定了。

拚的就是高科技

戰國生產體係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生產水準的提升,確切地說,就是中國工農業生產科技的高速躍進。如果用橫向對比來說的話,戰國之前的中國,在生產水準上,與同時代的西方奴隸製國家是同步的,而戰國之後的中國,卻已經把當時的世界遠遠甩在了身後。

戰國首先突飛猛進的生產進步,就是農業的進步。諸侯爭霸,表麵打的是軍事力量,本質打的卻是錢糧儲備,所以戰國時期的諸國,在農業技術改進上都不惜血本。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大量鐵製農具的使用,根據新中國成立後的考古發現,北到遼寧,南至廣東,都有戰國中晚期的鐵製農具出土。比如河南輝縣的戰國魏墓,曾經一次出土鐵器160件,其中農具有58件,鐵農具和先前的石製、木製農具的最大區別:一是生產效率提升,二是可以完成深耕,原先無法被發展成耕地的荒地,因為鐵農具的出現,完全可以被開墾成良田,而且越來越多的個體自耕農,也可以因為鐵農具的使用大力墾荒,擁有自己的土地,這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方式的改變,更是一種社會結構的改變。

而另一個推動戰國農業發展的技術,就是牛耕。戰國時期,牛耕已經作為一種普通耕作方式被大力推廣,用牛耕作,就好比現代農業的機械化耕作。不但生產效率大大提升,而且還改變了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比例。

在戰國之前,諸國中公認的農業強國,當屬中原的晉國和東方的齊國。然而在戰國之後,西北的秦國一躍成為頭號農業強國,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大力推行牛耕。然而,他們本身就有豐厚的畜牧業儲備,耕牛的儲量極其豐厚,所以推廣牲畜耕作,也就比其他六國得天獨厚。當時的秦國不但有牛耕,還有馬耕,而且秦國還有“國家福利製度”,隻要是開墾荒地的農戶,國家就給予牛馬補貼,即免費提供牛馬等牲畜,這就使秦國的農業水準在短短幾年內有了飛速發展。

秦國之所以能夠在數次大戰中獲勝,特別是打贏諸如長平之戰等相持戰,其雄厚的國家錢糧儲備成為重要原因。一種耕作方式的改變,使戰國時期中國的經濟版圖出現了顛覆性變化。

戰國農業的進步,另一個重要創舉,就是在肥料上有了大的改變。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糞種”,即運用動物的骨頭和麻子煮成汁攪拌,作為肥料來增加土地的產量。荀子在他的《富國篇》裏也曾說過:“施糞肥田,這是農民該做的事情。當時的農業肥料,除了糞肥外,還有把野草燒成灰做成的綠肥。”

這兩種肥料,之後一直不斷發展,沿用到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戰國時代著名的學派“農家”,對於農業的耕作技術,有非常詳盡的總結和闡述,包括深耕技術、糞肥的培育,以及種子的識別和種植,這些在戰國時期都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理論。秦始皇時期欲逐六國賓客,李斯就以水稻種植為例,勸諫秦始皇,他說“原本隻在南方種植的水稻,都能夠在秦國紮根,何況六國的人才呢”。這番話不但使秦始皇改變了“排外”的主意,更足見此時水稻在南方種植之廣。

戰國時期農業產量的變化,我們從魏國名臣李悝的自述裏就可看出一二,李悝認為戰國初期的魏國,一畝土地的產量是一石半,而在使用鐵器農具以及使用肥料後,產量最高可以提升四倍,最少也可以提升一倍。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一畝土地,產量最高當在三石到六石之間。即使是最普通的一石半,根據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記錄,比起同時期的歐洲來,也至少要高一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