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真熱鬧
與商業活動一樣紅火起來的,就是戰國的城市。
不誇張地說,戰國對於中國古代史的一個重大意義,就是它是中國古代城市的成熟時期。之後的兩千年中國古代史上,中國的城市規模和形狀,都是以戰國城市為藍本發展。
在春秋以前,中國古代的城市不能說沒有發展,但實事求是地說,發展就如老太太走路。比如出土的西周的城市遺址,比較起商朝的城市廢墟來,無論從規模還是大小,都得拿著放大鏡找進步。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說到底還是製度問題:城市在奴隸製時代,基本就是王公貴族的活動中心,就算是有平民百姓,好些也都要做農村的營生,所以從規模和熱鬧程度,都是十分有限。類似《封神榜》那樣商朝都城裏熱鬧的場麵,也隻有小說家才能編造出來。另外一些硬規矩,更完全限製死了城市的發展:國都長寬不能超過900丈,卿大夫的封地,也必須隻有五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稍微大一點,就是僭越大罪。人口多一些的5000來人,少點的也隻有幾百人。基本就是這麼寒磣。
但從春秋晚期起,情況就不同了,到了戰國年間,更是翻天覆地。
商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就好比一支興奮劑,把好些原本小規模的城市,全都給打膨脹了。城市的規模越發擴大,人口日益增多,所謂的硬規矩,也早給拋在了九霄雲外,再硬的規矩,也無法阻擋這個強大的曆史規律。
於是,舊城市的規模越發擴大,新興的城市更如雨後春筍一般地湧現。戰國時期哪怕是大國裏普通的城市,也比春秋時代國家的都城要大得多,所謂“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才是最真實的寫照。而且比起過去隻有都城算得上城市的寒磣景象,隻要數得上的大國,都是新興城市林立。按照《鹽鐵論》裏的說法,中原地區僅齊國、楚國、魏國這幾個國家,叫得上名字,稱得上商業貿易繁榮地區的城市,總數就有30個之多。放在之前的夏商周年代,這真是強大得不可想象。
更讓前代不可想象的,則是城市的規模,比如齊國的都城臨淄,史書上記載有7萬戶,而以已經出土的古城文物來估算規模,按照相關學者的保守估計,人口也要在35萬以上。僅出土城牆的總長度,就有近42000米,總麵積60平方華裏,大小城門已發現10個,主幹道寬8米,更有完整的排水係統,城市建設相當發達。
臨淄城的繁榮程度,更是在當時天下聞名:集市上人擠人,抹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樣,車子挨著車子,而且城市裏店鋪林立,各種行業都有,天下各種奇珍異寶雲集,場麵十分熱鬧。甚至很多外國學者也來湊熱鬧:臨淄的發達程度,放在同時期的世界上也是數得著的。而更能證明臨淄繁榮的,還要說其發達的娛樂業,特別值得一說的就是足球,當時叫蹴鞠,這是臨淄知名的體育運動,並很快流傳到列國,成為戰國起非常知名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這一獨家娛樂,國際足聯也十分服氣,2004年專門宣告世界:足球起源於中國淄博(臨淄)。
然而臨淄的繁榮,也隻是戰國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七大強國的主要城市,不能說比肩臨淄,也基本達到了這樣的規模。不誇張地說,戰國時代的中國,就是當時全世界經濟最繁榮發達的區域。
而與城市繁榮同時發達的,就是交通。
各主要國家之間,除了軍事道路外,更有了四通八達的商業交通要道。北方從齊國一直可以通到遼東地區的陸路,已經十分順暢。南方楚國的商業貿易網絡,已經可以連接到今天的印度地區,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從中亞的集市上,可以看到來自巴蜀的綢緞,照中亞商人的話說,這些物資都是楚人經四川販運到印度,再轉手倒賣到了中亞。比起漢朝開始通西域的絲綢之路,戰國時代通向世界的絲綢之路,產生得更早。
更值得一說的,卻是海上貿易,作為東方最發達的商業地區,齊國的海上貿易,在戰國就進入了黃金時代,今天山東的海陽地區,就是戰國時代重要的貿易港口,以此為中轉站,和遼東甚至吳越地區,都有商業貿易的聯絡。而在中原腹地,貿易網絡更是四通八達,國力弱小的韓國,以及逐漸衰落的趙國和魏國,卻成為戰國時代中原貿易的集中地。以三晉國家為核心,貿易道路通向東南西北四地,各地的貨物都雲集。正是這樣的交通演進,才為最後的天下一統,搭好了最厚實的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