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封神榜》這類古裝神話劇所賜,電視劇裏凡是有買賣情節,基本都是黃金白銀,以至於好些神話劇票友也認定:三四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有白銀銅錢了。對照真實曆史說,這實在是瞎掰。
雖然按照史料說法,中國鑄造貨幣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時候,但是考古出土的物證卻證明,直到商周時代,中國人買賣東西的主要貨幣,依然還是貝幣,也就是貝殼。用貝殼做貨幣的曆史,在中國古代史上十分漫長,商朝周朝的文物出土中,各種五花八門的貝幣極多。當然比起商朝來,周朝進步的有一點:商朝主要是天然貝,周朝卻是人工鑄造的貝幣,主要是銅貝幣。這種貨幣的生命力十分漫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才徹底取消。
而在戰國時期,貨幣的一大進步,就是出現了新的貴金屬貨幣:黃金。
用黃金鑄幣,在戰國時代十分的流行。而且十分標準化,每一種黃金幣上,都有明確的鑄造時間和地點。與黃金貨幣同時改變的,是戰國時代有錢人的財富觀,在戰國之前,要形容一個人多有錢,一般都是看他有多少土地莊園和糧食,但到了戰國時期,那就是百分百看錢。通常出土的戰國時代的文物遺址,都會發現有倉庫儲存大量的金錢,以荀子的說法,人們之間攀比財富,也都是說自己有多少錢。這真正是個看錢的時代。
雖說貨幣發展了,一個問題卻很嚴重:貨幣門類太多了。
春秋晚期的貨幣,就特別不規範,每個國家都有好多種貨幣,不但國家可以造幣,一些富豪權貴,也有鑄幣特權,一個國家市麵上流行的,通常有好多類型貨幣。有時候買東西,都不知道該用哪個好。
到了戰國時期,這個問題總算有所解決,各國都把鑄幣權收歸政府。但市場已經越發統一了,市麵上流行的,卻是各個國際不同的貨幣,如果羅列起來,也是千姿百態。
在北方三晉地區流行比較多的,當屬鏟形貨幣。即鏟子形狀的錢幣。這種錢幣在當時,叫作布幣,又以形狀不同,分為各種不同類型。比如有圓足類型的,也有尖足類型的,而且以流傳範圍說,更是戰國各類貨幣裏,流傳範圍最廣的一種,往北在今天遼寧、吉林地區都有出土,往南在今天湖南、湖北地區都有發現,出土最多的地區,則是河北、河南地區,也就是以韓、趙、魏,三國為核心流動地區。就材料來說,今天出土的鏟形貨幣,絕大多數都是銅質的,1974年在河南扶溝縣也出土過銀質的貨幣,不過數量也十分稀少。
這一時期貝形貨幣主要在楚國地區流傳,也叫作“蟻鼻錢”。還有一種比較昂貴的塊形金版。這兩類貨幣,主要都流行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蘇四地,主要都是楚國的地盤。而在北方大地上,能與鏟形貨幣分庭抗禮的,當屬以齊國為代表的奇特貨幣:刀形貨幣。
作為戰國時代東方最發達的商業國家,齊國的工商業獨步中原大地,鑄造錢幣方麵,更是遙遙領先。跟鏟形貨幣比起來,刀形貨幣的歲數要更長,最早的刀形貨幣,竟然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去,而且和其他類型的貨幣相比,刀形貨幣最大的優勢,就是技術含量,從出土的貨幣看,其貨幣的銅錫含量比例,是同時期各類貨幣中最為合理的。
更能證明刀形貨幣的實力的,卻是這種貨幣在當時的購買力:一枚標準的齊國刀形貨幣,可以購買250斤粟米,也可以購買23斤食鹽。按照一些戰國史料筆記的說法,許多戰國時代的有錢人,最好的儲蓄財富的方法,就是把財富兌換成齊國刀形幣。在戰國大多數歲月裏,刀形幣就是這樣信譽良好。
就流傳範圍來說,刀形幣比起鏟形貨幣來,好些流行區域都是重合的,就範圍廣度來說,不如鏟形貨幣,可是出土量卻令人震驚。比如在燕國舊地的河北承德地區,一次性就出土過4000多刀形貨幣,比起鏟形貨幣的平民化來,刀形幣更可以說是有錢人的遊戲。
但是拜秦國一統天下所賜,前麵這幾種貨幣,隨著戰國時代的結束,都成了曆史的痕跡,真正一統天下,並且成為之後兩千年中國錢幣製式的,卻是在戰國時期,相對在中原不太流行的貨幣:環形幣。
環形幣,因為其圓形的形狀,也被稱為“圓錢”,這種錢幣出現最晚,主要流行於秦國以及周天子的區域內。秦國的圓錢,主要以重量和“銖”來計算,這也成了後來漢朝起中國貨幣的計量規則。尤其值得說的是,環形幣的製式,主要是圓形方孔,古人把財富稱為“孔方兄”,最早來源就是這裏。
從秦惠文王年間開始,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國力的上漲和擴張的加劇,秦國的環形貨幣,流通的區域也開始擴大。同時秦國有著戰國時代最規範的軍工生產體製,因此在鑄造貨幣上,秦國雖然技術有所欠缺,規模化生產卻十分強大。每次征服一個區域,貨幣的發行就緊鑼密鼓,因此反映在考古發現上,秦國的環形幣雖然從範圍上無法和別的幣種相比,但是每一次出土,年代都非常集中。基本上把出土環形錢的時間串聯起來,就能把秦國一統天下的路線圖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