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沒有戰車的戰國(1 / 3)

然而,當曆史進入戰國時代後,我們卻驚訝地發現,在那些重大的戰役中,戰車的使用量越來越少,作用也越來越低,甚至在許多重大的戰役中,完全不見戰車的影子,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論原因,首先要從戰車本身說起。戰車確實是一種製勝的利器,但這種利器的使用條件太苛刻,必須要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哪怕地理優勢稍微不利,出現陡坡或者丘陵,作用都會大打折扣。即使在最能發揮戰車優勢的平原地區,在騎兵興起之後,戰車在野戰中的劣勢也凸顯了出來。對比靈活機動的騎兵,戰車的作戰方式顯得日益笨重了。尤其是在春秋早期,與竄犯中原的周邊蠻族作戰時,中原諸侯的戰車部隊,時常在遊牧民族的騎兵麵前顯得無可奈何,追追不上人家,逃也逃不過別人,很多時候,都被人家當作騎射的靶子。

打仗毛病多不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夠資格上戰車的人,也越來越少。

有資格在戰車上擔任甲士的,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奴隸主階級中的貴族,配合戰車作戰的步兵,多是臨時征募的平民。這樣的搭配方式,不隻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奴隸製度下的等級問題。但在春秋時代中國封建化的過程裏,這個等級問題越發不複存在。奴隸主貴族數量的減少,使得戰車的數量,也就相應地減少,平民地位的上升,也使原來作為戰車仆人的步兵們,很難再聽命於戰車的調度支配。

然而這時期中國軍事科技的發展,更讓乘戰車衝鋒越發成了找死。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在遠程冷兵器研發上的突破成就,就是弩的成熟。從春秋晚期開始,幾乎所有強大的諸侯國,都配備了精良的弩箭部隊,在作戰中“射住陣腳”,用殺傷力巨大的弩箭阻遏對手,成為許多軍隊的重要選擇,而且這時期的弩箭,在射程和威力上都有了質的提升。電影《英雄》裏的一幕或者虛構,但是戰國早期韓國人製造的大型弩箭,就已經可以達到800米的射程。而且先前戰車賴以保護的重甲,也不能阻擋殺傷力巨大的弩箭。這樣的現實麵前,想找死的人越來越少,戰車也就越來越少了。

戰車日益邊緣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場的擴大。西周時期的戰爭,大多集中於黃河平原地區,那裏是最適合使用戰車的地方。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的戰場,已經由原先的單純平原戰鬥,變成水戰、山地戰,各種作戰條件並存。而且攻堅戰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列國諸侯都把修築城牆、堡壘工事,作為戰爭中越發重要的部分,在野戰中更能發揮用場的古戰車,自然變得無用。

越來越無用

戰國與春秋相比,在軍事上的最大區別,就是規模區別。

春秋時代,能動用上萬人的戰役,就是大規模戰役,早期稱霸諸侯的齊桓公,國內能動用的最多兵馬,也沒有超過6萬人。但到了春秋末期,齊國、晉國這樣的大國,已經有了常備軍數十萬人,秦國和楚國甚至更能募集百萬大軍。作戰的方式也發生轉變,春秋時期的作戰方式很單純,大家把隊伍拉到野地裏打一場,誰輸了活該。可到了戰國時期,勝利方式就複雜多了,幾萬人規模的軍事衝突,有時候更要通過漫長的消耗相持戰。作戰的內容,也更重視地利、堡壘、攻堅,以及在運動戰中通過“兵法”,分散敵人兵力,集中優勢力量打殲滅戰。在這樣的局麵下,傳統戰車的應用範圍已經越來越窄,死抱著戰車的人,隻能越發迎接戰敗的命運。

然而,當曆史進入戰國時代後,我們卻驚訝地發現,在那些重大的戰役中,戰車的使用量越來越少,作用也越來越低,甚至在許多重大的戰役中,完全不見戰車的影子,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論原因,首先要從戰車本身說起。戰車確實是一種製勝的利器,但這種利器的使用條件太苛刻,必須要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哪怕地理優勢稍微不利,出現陡坡或者丘陵,作用都會大打折扣。即使在最能發揮戰車優勢的平原地區,在騎兵興起之後,戰車在野戰中的劣勢也凸顯了出來。對比靈活機動的騎兵,戰車的作戰方式顯得日益笨重了。尤其是在春秋早期,與竄犯中原的周邊蠻族作戰時,中原諸侯的戰車部隊,時常在遊牧民族的騎兵麵前顯得無可奈何,追追不上人家,逃也逃不過別人,很多時候,都被人家當作騎射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