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毛病多不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夠資格上戰車的人,也越來越少。
有資格在戰車上擔任甲士的,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奴隸主階級中的貴族,配合戰車作戰的步兵,多是臨時征募的平民。這樣的搭配方式,不隻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奴隸製度下的等級問題。但在春秋時代中國封建化的過程裏,這個等級問題越發不複存在。奴隸主貴族數量的減少,使得戰車的數量,也就相應地減少,平民地位的上升,也使原來作為戰車仆人的步兵們,很難再聽命於戰車的調度支配。
然而這時期中國軍事科技的發展,更讓乘戰車衝鋒越發成了找死。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在遠程冷兵器研發上的突破成就,就是弩的成熟。從春秋晚期開始,幾乎所有強大的諸侯國,都配備了精良的弩箭部隊,在作戰中“射住陣腳”,用殺傷力巨大的弩箭阻遏對手,成為許多軍隊的重要選擇,而且這時期的弩箭,在射程和威力上都有了質的提升。電影《英雄》裏的一幕或者虛構,但是戰國早期韓國人製造的大型弩箭,就已經可以達到800米的射程。而且先前戰車賴以保護的重甲,也不能阻擋殺傷力巨大的弩箭。這樣的現實麵前,想找死的人越來越少,戰車也就越來越少了。
戰車日益邊緣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場的擴大。西周時期的戰爭,大多集中於黃河平原地區,那裏是最適合使用戰車的地方。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的戰場,已經由原先的單純平原戰鬥,變成水戰、山地戰,各種作戰條件並存。而且攻堅戰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列國諸侯都把修築城牆、堡壘工事,作為戰爭中越發重要的部分,在野戰中更能發揮用場的古戰車,自然變得無用。
越來越無用
戰國與春秋相比,在軍事上的最大區別,就是規模區別。
春秋時代,能動用上萬人的戰役,就是大規模戰役,早期稱霸諸侯的齊桓公,國內能動用的最多兵馬,也沒有超過6萬人。但到了春秋末期,齊國、晉國這樣的大國,已經有了常備軍數十萬人,秦國和楚國甚至更能募集百萬大軍。作戰的方式也發生轉變,春秋時期的作戰方式很單純,大家把隊伍拉到野地裏打一場,誰輸了活該。可到了戰國時期,勝利方式就複雜多了,幾萬人規模的軍事衝突,有時候更要通過漫長的消耗相持戰。作戰的內容,也更重視地利、堡壘、攻堅,以及在運動戰中通過“兵法”,分散敵人兵力,集中優勢力量打殲滅戰。在這樣的局麵下,傳統戰車的應用範圍已經越來越窄,死抱著戰車的人,隻能越發迎接戰敗的命運。
公元前405年,韓趙魏聯合攻齊一戰,給了所有迷信戰車的軍事家以教訓。韓趙魏三國的軍隊,是最早開始“毀車”的部隊,這三家諸侯的作戰方式,已經轉向了步兵、騎兵、戰車協同作戰。而齊國卻依然采取步兵護衛戰車的作戰手段,戰鬥的結果就是齊國3萬人陣亡,2000輛戰車覆沒。戰車,這個曾經的沙場利器,若用不好,反而會成為行軍打仗的累贅。
戰國時代戰爭規模的擴大、範圍的擴大,使得諸侯們的軍費開支也日益增大,財政負擔更加沉重,原本的政府稅收體係,早就不能滿足戰爭的要求。幾乎所有諸侯進行封建化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是要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提供戰爭的錢糧支持。《孫子兵法》裏認為,如果一口氣調動10萬軍隊作戰,每天的軍費就要有千金;《戰國策》裏也曾說,一場萬人規模的大戰,無論是勝是敗,僅損失的兵甲、馬匹,就是“十年之田不能補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