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與戰車漸漸淡出戰國擂台不同的是,戰國時代,兩種新的兵種地位日益重要——騎兵、弩兵。在戰國後期的諸侯爭霸中,實力上屬於當時諸侯裏“老大”“老二”的秦國與趙國,其實各自擁有其中一項兵種的優勢,趙國的優勢在於騎兵,秦國的優勢在於弩兵。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一支實力強大的騎兵,但是在秦國先進的弩箭麵前,趙國騎兵經常吃虧。華夏族的科技能力,在弩的研發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是列國諸侯中相對弱小的韓國,其弓弩的製作水準也是相當高的。韓國製造的大型弩,射程達到了800米。但在這方麵,體係最完善的還是秦國,秦國弩的種類,平均射程、殺傷力,都是當時列國中最優秀的,秦國弩兵的射殺能力也遠遠強於其他諸侯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在曆次征戰中能夠獲勝,弩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新作戰方式的產生,軍事作戰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秦國在軍事作戰理念上的創舉,就是獨創了弩兵射殺與輕騎兵快速突擊相結合的戰法。秦國軍隊臨陣打仗,第一輪攻擊往往采取弩箭發射的形式,用密集的弩雨壓製住敵人。在敵人被射得陣腳大亂時,再發動最後的總攻。同時秦國的輕騎兵往往采取奔襲敵人後路,兩翼夾擊的方式,完成對敵人的合圍。而胡服騎射後強大起來的趙國,也有自己獨特的戰法,擁有當時中原最強大騎兵的趙國人,往往采取用騎兵占領戰場製高點,利用步兵牽製對手,騎兵居高臨下發起衝鋒的方式來衝垮對手。趙國和秦國兩種不同的作戰風格,反映到效果上,就是秦國常常做到成功包圍對手,成建製地殲滅對手的有生力量,而趙國往往能做到用迅猛的打擊擊潰對手,迫使對手崩潰,但是很難成建製地消滅對方。
不同國家的軍事戰術,也是相互間學習的,比如秦國就是很善於學習的國家,秦軍之所以強大,正在於他們不斷地吸收別人的長處。比如秦孝公變法初期,與韓國發生了戰爭,繳獲了韓國的勁弩之後,立刻自己研究,吸收其長處,開發出了威力更巨大的秦弩。在閼與之戰中敗北於趙國騎兵後,秦國也積極學習騎兵戰術,但他們沒有照搬趙國人利用氣勢衝鋒擊垮對手的作戰方法,相反開發出了輕騎兵大迂回的戰法,即利用輕騎兵迂回包抄,切斷敵人後路,形成對敵人的合圍。在長平之戰中,秦軍的輕騎兵包抄合圍戰術,把趙國40萬精銳送上了絕路。
戰國時代的戰爭,不再以單純地在野戰中重創對手、確立強者地位為目的,戰國時代的諸侯,追求更多的是要兼並對手的國土,實現自己的獨大。所以在戰國時期,城防戰和攻堅戰成為另一個重要作戰方式,為了保障自己國土的安全,各國紛紛修築堅固的堡壘,甚至是長城、壕溝作戰,長城作戰等防禦手段紛紛盛行起來。為了打破對手的城防,各國也紛紛開發新的攻堅武器,比如可以擊垮對手城牆的投石機,以及穿透對手重甲的重型弩,也都在這一時期出現。
戰車並沒有消失
戰國時代的軍事革命,對中國之後王朝的影響,沒有因為戰國的結束而告終,相反更加深遠。
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冷兵器時代的主戰兵種,從過去的車兵變成了騎兵,特別是強大的王朝,其軍隊都有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而原本作為主戰武器的戰車,其實並沒有退出戰爭舞台,它很快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戰國時代之後,戰車的主要作用,往往體現在安營紮寨,架設殺傷力巨大的重型弩以及儲存輜重物資。它成為一種合格的活動防禦堡壘,而不再是進攻的坦克。而戰國時代戰爭的演變,對於中國軍事思想的另一個影響是:傳統的“正戰”,不再是戰爭決勝的唯一手段,相反謀略詭道兵法,卻成為戰爭決勝的關鍵。中國人在戰爭方麵的思想理解,更加成熟。戰爭成了一種活學活使的學問,而不再是單純地拚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