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來說,獨具思考的荀子,以其無畏的勇氣和特殊的視角,不但拓展了儒學的思想內容,更為這個學說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它的重大價值,在隨後的兩漢王朝中,會為中國的儒學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而放在當時,受他影響最深的,卻是他兩個最得意的學生:李斯和韓非。
對荀子的這門學問,韓非和李斯都很感興趣。很快地,他們又對司法刑律等學問認真鑽研,並係統學習了韓國法家學者申不害的思想。其學術流派,也逐漸變為法家。
在戰國時期,法家學說是列國最受歡迎的學說,法家所倡導的建立君主集權統治,用嚴酷刑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很對各國君主的口味。而以強硬的法家思想來推動變法,更可以迅速實現國家富強,戰國時期許多傑出的變法家,特別是促成秦國強大的商鞅,就是法家中的傑出代表。但比起其他發家流派來,李斯和韓非又十分不同,由於受荀子的影響比較深,因此他們的思想,雖說也是以法家為主,卻對儒家學說的相關理論,也吸納利用極多。而且雖說思想相近,但學術貢獻尤其大的,卻當屬韓非。
因為這哥倆的家庭條件,實在是太不同。韓非身為貴族,但並不得誌。他的父親韓桓惠王,對於法家學說並不感冒,捎帶著李斯在韓國,也受到了很多排擠,苦熬了很多年,卻依然不得誌。心有不甘的李斯,終於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轉道去秦國發展。
而和韓非比起來,李斯的最大特點,就是特別現實。這個性格,在他準備去秦國前,與恩師荀子的對話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荀子問他為什麼要去秦國,李斯的回答相當實在:人生在世,貧困就是最大的悲哀,卑賤就是最大的恥辱,所以我要去秦國,一定要出人頭地。比起那些滿懷理想的熱血青年,他就是這樣現實。
但現實的李斯,在這條路上的決心,卻異常堅定:這時的秦國,已經不是商鞅變法前急缺人才的年頭了,相反是各國的人才蜂擁而至,競爭十分激烈。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李斯不屈不撓,從最基層幹起,先做了呂不韋麾下的一個小官,後來也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好不容易完成了幾件漂亮的工作,官職眼看著要升,卻不料爆發了著名的“鄭國渠事件”。由於鄭國打著修水渠名義來秦國搞破壞的陰謀敗露,以至於氣頭上的秦王嬴政,做出了一個近乎無腦的舉動:把所有在秦國的外來人全趕走!
對這種無腦行為,大多數的倒黴蛋,基本都是認命,但唯獨不認命的還是李斯。反而捏住了秦王的心態,大著膽子做出了一次最後的努力,上了著名的《諫逐客書》,把秦王這項無知的舉動,從頭到尾批了個遍,卻果然批到了秦王的心坎裏,不但成功完美逆轉,說得秦王收回了這個錯誤決定,更是就此飛黃騰達,成了秦國炙手可熱的權力人物。
綜合來說,獨具思考的荀子,以其無畏的勇氣和特殊的視角,不但拓展了儒學的思想內容,更為這個學說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它的重大價值,在隨後的兩漢王朝中,會為中國的儒學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而放在當時,受他影響最深的,卻是他兩個最得意的學生:李斯和韓非。
對荀子的這門學問,韓非和李斯都很感興趣。很快地,他們又對司法刑律等學問認真鑽研,並係統學習了韓國法家學者申不害的思想。其學術流派,也逐漸變為法家。
在戰國時期,法家學說是列國最受歡迎的學說,法家所倡導的建立君主集權統治,用嚴酷刑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很對各國君主的口味。而以強硬的法家思想來推動變法,更可以迅速實現國家富強,戰國時期許多傑出的變法家,特別是促成秦國強大的商鞅,就是法家中的傑出代表。但比起其他發家流派來,李斯和韓非又十分不同,由於受荀子的影響比較深,因此他們的思想,雖說也是以法家為主,卻對儒家學說的相關理論,也吸納利用極多。而且雖說思想相近,但學術貢獻尤其大的,卻當屬韓非。
因為這哥倆的家庭條件,實在是太不同。韓非身為貴族,但並不得誌。他的父親韓桓惠王,對於法家學說並不感冒,捎帶著李斯在韓國,也受到了很多排擠,苦熬了很多年,卻依然不得誌。心有不甘的李斯,終於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轉道去秦國發展。
而和韓非比起來,李斯的最大特點,就是特別現實。這個性格,在他準備去秦國前,與恩師荀子的對話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荀子問他為什麼要去秦國,李斯的回答相當實在:人生在世,貧困就是最大的悲哀,卑賤就是最大的恥辱,所以我要去秦國,一定要出人頭地。比起那些滿懷理想的熱血青年,他就是這樣現實。
但現實的李斯,在這條路上的決心,卻異常堅定:這時的秦國,已經不是商鞅變法前急缺人才的年頭了,相反是各國的人才蜂擁而至,競爭十分激烈。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李斯不屈不撓,從最基層幹起,先做了呂不韋麾下的一個小官,後來也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好不容易完成了幾件漂亮的工作,官職眼看著要升,卻不料爆發了著名的“鄭國渠事件”。由於鄭國打著修水渠名義來秦國搞破壞的陰謀敗露,以至於氣頭上的秦王嬴政,做出了一個近乎無腦的舉動:把所有在秦國的外來人全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