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高歌猛進間,卻驟然碰上了一個硬釘子:狄邑。
對這座誌在必得的重鎮,田單高度重視,以至於極度自信的他,戰前還專門慕名拜訪魯仲連,美其名曰求教,其實卻是炫耀:即墨我都救下來了,小小一個狄邑憑什麼打不下來,求教你那是看得起你!但魯仲連的反應,卻是相當不識時務,麵對自信滿滿的田單,他卻反反複複,表現出一種讓田單十分糟心的態度:打狄邑,你沒戲!這下可把田單惹得不行,可是身為名將,架子還是要端著,因此忍下一口氣憋屈著走了:你說沒戲,我就打給你看看!
誰知後來的事情,卻真個無情地驗證了,接下來的三天時間裏,士氣高漲的齊國大軍猛打死衝,能用的招都用了,卻是損失慘重,連狄邑的城磚都沒敲下一塊。計劃內高歌猛進的大戰,卻一下栽了個大跟鬥!要說名將到底是名將,田單雖說起初態度很狂,但真碰得頭破血流,卻也算清醒,立刻拉下麵皮,再次到魯仲連處登門求教,魯仲連這下繼續不客氣,直接把田單罵得狗血淋頭:當年你守即墨的時候,幾乎是身先士卒,激勵得全軍士氣高漲,現在你地位變了,成了大功臣了,卻是處處擺架子,舉手投足傲慢無比,你自己說你的軍隊哪裏還有啥士氣?
這話一說,田單恍然大悟,緊接著第二天早晨,照著魯仲連的謀劃,隻做了一件事,就重新激勵起這支軍隊的鐵血雄心:天蒙蒙亮的時候,就身穿一身戰甲巡視軍營,且認真慰問士兵,特別是對傷兵噓寒問暖,立刻激得全軍再度信心滿滿。而後的齊軍,立刻精神煥發,進攻仿佛洪水猛獸一般,把頑強抵抗的狄邑,立刻打得狼狽不堪,輕鬆順利拿下!
經過這件事情的田單,對魯仲連也敬佩得不行,可如果說打狄邑,隻要靠激勵士氣就行,等碰到重鎮聊城的時候,這招卻也玩不轉了。作為燕國軍隊負隅頑抗的最後一個重鎮,聊城不但囤積有燕國的精銳,而且還有名將燕衝坐鎮。這位繼樂毅之後燕國又一位鐵血將軍,在這場絕望之戰中,展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整整一年的時間,令齊國一步不能前進。
麵對如此強悍的敵人,田單再次想起了魯仲連,專門把他請來。可比起上次的狄邑來,這次的困難,卻簡直堪稱平方版。燕衝身為一代名將,立場和決心都十分堅定,率領的士兵們,也幾乎把這一仗當成一場必死的絕望之戰,殺伐都無所畏懼。對這群無欲則剛的強人,勸降沒有,強打沒戲,除了幹耗,似乎別無辦法。
魯仲連有辦法!
一直以來魯仲連的風格,就是能把一個人的心思拿捏到極致。這次也一樣,在接受這次艱難任務後,他就已經對燕衝此人,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知道這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熱血漢子,並非高官厚祿所能引誘的。因此對症下藥,寫了一封水平極高的信。
在這封信中,魯仲連既高度讚揚了燕衝忠誠鐵血的精神,但同時也給他指出一個無情的現實來:如果你繼續堅持頑抗,那就是不義之戰,但如果你開城投降,就是對燕國不忠,因此不管你投降還是打,不忠不義這兩條,你都至少要占一條。而且也正是在這封信中,魯仲連不但展現了自己犀利的詞鋒,更有揮灑的文采,整個書信寫得感人肺腑,句句敲擊心坎,以至燕衝邊讀邊抹眼淚。可問題來了:盡管你寫得再感人,可你到底感動完了,想要燕衝咋樣?
事實是,魯仲連早就判定,燕衝在被感動後,會做出怎樣的抉擇,果然在燕國三軍士兵驚愕的注視下,刀光劍影麵前從無退縮的燕衝將軍,抹了一把滾燙的熱淚後,立刻慨然拔出佩劍,然後在閃閃的寒光中,毫無懼色地往脖子上一抹,刹那之間,血紅的顏色布滿了將士們的眼簾,這位血戰一年不曾退縮的熱血漢子,就像一座轟然倒塌的銅像一般,壯烈地終結了自己鋼鐵般的生命!聊城,這座絞肉機一般,灑下齊燕兩國士兵多少血淚的頑固城池,就這樣一封書信,輕鬆平定。而一封書信鼎定大局的魯仲連,也至此徹底名滿天下。
一場改變曆史進程的怒喝
作為一位名滿天下的辯士,魯仲連另一個值得讚歎的地方,就是他的信仰。魯仲連的最重要信仰,就是極度痛恨虎狼一般的秦國。特別是在戰國晚期,那個列國人才爭相投奔秦國的年代裏,他依然保持著對秦國的厭惡。正是這種厭惡,令他在趙國,上演了一番幾乎改變曆史進程的痛罵表演。
公元前257年,參考下戰國曆史就知道,經曆過長平之戰的趙國,這年正是雪上加霜的時候,被秦國重兵圍城,眼看就是要城破國滅的模樣。當時的局麵,萬分地凶險,後人耳熟能詳的典故,也是尤其地多,最有名的當屬信陵君竊符救趙,僅次於這事的,還有毛遂自薦。
但是如果沒有魯仲連的那一聲吼,這幾件有名的事情,幾乎都堪稱無用功。因為就在信陵君等人,在為竊符救趙忙活的時候,秦國的一個陰謀,已經緊鑼密鼓地計劃著。客居邯鄲的魏國將軍新垣衍,竟然搖身一變成了秦國的說客,出麵勸說趙孝成王:何必要抵抗呢,秦國要的不過是個麵子,你給個麵子不就得了,尊稱秦昭王為帝,這樣秦國不就撤啦?
這個建議在早已灰心喪氣的趙王心中,可以說是極有誘惑力:對啊,不就是個名分嗎?總比繼續打下去玉石俱焚要強。於是趙孝成王真個心動了:要不咱就這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