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表明輕鬆的台階,其實也正是秦國的大陰謀:倘若趙國和秦國,真的確立了這樣的君臣關係,也就確立了秦國至高無上的地位,從此之後,他們就完全可以以此為口實,繼續肆無忌憚地侵占趙國的土地。以前是明火執仗的強盜,這下卻成了耀武揚威的主子。算盤打得極精。可如此精明的算盤,就算大臣們看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關鍵一條是,魏國等主要國家,也都積極支持,邯鄲打得水深火熱,他們也是提心吊膽,生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隻要趙國低頭認了這慫,秦國也就能消停個三年五載,至於以後呢?先應付眼前再說,哪裏還管得了洪水滔天。
總之,倘若這件事辦成,秦國就毫無疑問,又啃下了一塊大肥肉,一統天下的步伐,必然就會加速度。
可就是在這個曆史時刻:魯仲連橫空出世了。
他專門來到了朝堂上,就像當年舌戰田巴一樣,這次他的態度更加暴烈,在趙國的朝堂上,一件一件曆數秦國欠下的各類血債,把秦國的虎狼性格,揭露得淋漓盡致不說,更擲地有聲地扔下一個誓言:吾不忍為之民也!就是死,也絕不做秦國的百姓!
他的這番慷慨陳詞,仿佛一陣響亮的耳光,頓時打醒了趙國君臣上下:是啊,他一個齊國人都如此激動,我們為什麼要慫?
長平的血債曆曆在目,幾乎每一個邯鄲的家庭,都在對秦國的戰鬥中,失去過至親和骨肉,承受過家人離散的痛苦,當長平大戰的敗報傳來的時候,趙國上下家家號哭,那悲慘的景象難道就忘記了嗎?
難道就這樣認命,乖乖地引頸就戮,迎接秦國隨後到來的征服和屠殺?難道就這樣喪失掉最後抵抗的勇氣,低三下四地接受做亡國奴的命運?要知道趙國,從來都是以鐵血剛勇著稱,當年一個小小的晉陽,都可以扛住智家的鐵壁合圍,當年在缺衣斷糧,整個城池甚至被大水淹沒的時候,都從來沒有屈服過,難道今天,趙國人就要低下高貴的頭顱?
在魯仲連近乎殘酷的痛罵中,所有的趙國人,心都似滾滾開水一般沸騰,先祖往昔鐵血的勇氣頓時複蘇。整個邯鄲城,在一片殘破和血淚中,從百姓到士兵,每個人都幾乎強忍著疼痛站立起來,血紅的眼睛望向了凶神惡煞的秦兵:來吧!
滿以為算盤如意的秦軍,就這樣看到了驚愕的一幕,在近乎絕境的邯鄲城上,守城的軍民們驟然爆發出了無比的勇氣,和潮水般洶湧攻擊的秦軍,展開了最後也是最決死的大戰。也正是這樣慘烈的廝殺,極大地震撼了原本還在觀望的魏軍。那聲聲傳來的喊殺聲,更似一股瘋狂傳播的熱流,瞬間激起了趙魏戰士們共同澎湃的死戰之心:竊符救趙的壯烈場麵,就這樣如閃電一般爆發,將氣勢洶洶的秦軍,瞬間打回了原形!
在這場趙國滅頂之災終於解圍後,被魯仲連激起血性勇氣的趙國人,也深深地記住了這位大師傑出的才華,但接下來令趙國人動容的,卻還有他高貴的品質。
在趙國的慶功宴上,為了表達對魯仲連的感激之情,平原君特意安排,使人送來了千兩黃金。可麵對這黃澄澄的財富,魯仲連的臉皮都不眨一下,反而輕輕一笑,說出了一番閃光的豪言:對於天下士人來說,真正的價值是幫助世人解決苦難,而不是追求財富,否則我們不是和商人沒有區別了嗎?說罷,他拱手告辭,飄然遠去,留給趙國人的,就是這最後高風亮節的神跡。
然而這樣的行為,對於魯仲連來說也是正常,更是他與蘇秦、張儀等人最大的區別,當絕大多數的辯士,都在為建功立業的目標奮鬥時,魯仲連卻有著更加飄然高遠的追求,他所追求的,絕不是個人的榮耀輝煌,相反卻是心中一直奮鬥不息的信念。為了天下的大義,他可以甘冒險地,出生入死,又可以功成不居,飄然而去。
其實平原君哪裏知道,早在當年輔佐田單時,魯仲連真正出名的,就同樣有這番高貴的精神,他的這兩次主意,幫助齊國擊退了外侮,如此驚天功勞,也令田單十分讚賞,更許諾了高官厚祿,可麵對如此大好前途,魯仲連更是眼皮子都不眨:早在田單攻打聊城的時候,他就因為鄙視田單屠城的行為,決定和他分道揚鑣。因此當齊國度過危機後,他便不顧田單的挽留,執意歸隱東海,留下一段轟動列國的傳說。
撲朔迷離的結局
在《史記》的記錄中,成功激起邯鄲血戰勇氣的魯仲連,在這次絕唱般的演出後,就選擇了歸隱。
他歸隱的地方,叫作“東海”,根據《太平禦覽》等書的記錄,應該是在山東桓台境內的馬踏湖。而不管確切地點在哪裏,歸隱的魯仲連,也留下了不少美麗的民間傳說,曾有說他縱舟於湖上,也曾打魚垂釣,生活十分悠閑快樂。但他生活的年代,卻注定不是個悠閑快樂的時代,特別是他的祖國齊國,也很快就要迎來覆滅的命運。
然而在諸多關於魯仲連的民間野史傳說中,其中最為壯烈的一個結局,也和當年他在邯鄲的那場表現有關。當時痛斥秦國的魯仲連,留下了“義不帝秦”的豪言,寧死不會做秦國的順民。在齊國覆滅的消息傳來後,以很多野史的說法,隱居在桓台的魯仲連,也選擇用一種最壯烈的方式,來實現這個誓言:當場老淚縱橫,繼而仰天長嘯,聲稱自己絕不辜負那個誓言,然後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跳入茫茫湖中。
這個在正史中未曾確認的結局,對比那個時代辯士們的命運,卻更像一代理想主義者們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