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酒醋,在戰國的時候也基本都有了,戰國的釀酒技術非常高。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中,竟還有兩千多年前的兩壺酒,打開的時候噴香撲鼻,可見其技術之精。
當然這樣好的飲食,老百姓家也是基本無緣的,放在戰國時期,基本都是貴族的專利。而戰國時期最令後人豔羨的,也正是貴族們極度奢靡的飲食生活。
貴族們的飲食有多講究?不但有專門的屬吏負責飲食,而且各種吃法都精益求精。就以我們熟悉的喝粥來說,貴族們喝的粥,就極其地精到:要把糧食加工成末,和肉類蔬菜甚至調味品一起加工出來,依戰國縱橫家張儀的辯論裏說,在楚國僅僅為了給令尹昭陽大人準備一餐粥,就要三十多個人清晨起來忙活。
貴族們的飲食器具,更是精美得眼花繚亂,包括有青銅、金銀、玉各種製式,花樣極多,有鼎豆盤罍壺尊爵各類,吃法也十分講究:每次宴會的時候,肉煮好後放在鼎裏,依次列在來賓們麵前,成語“列鼎而食”就是由此而來。而且當時的宴會,和今天也有區別,都是把席子鋪在地上,然後再陳列上各種食物。我們把宴會叫作“宴席”,也是來自於此。
當然不管怎樣叫法,奢靡程度都是公認:列鼎裏的肉按照一定規矩,分別盛給來賓食用。還有儲存酒的罍,裝酒用的尊和壺,喝酒的時候用鬥勺裝入爵裏麵然後端著飲用。酒菜飯的順序,戰國時代也和今天一脈相承。這樣的吃法,食物自然特別豐富,以孟子的說法就是“食前方丈”,也就是每個人眼前堆的食物,基本都是一丈高。以當時人的飯量,每次宴會都要剩下不少。貴族們的宴會,就是這樣浪費。
而比起貴族家的氣派講究來,普通老百姓家就差遠了:別說吃肉吃菜,就是最普通的粟米,能吃飽就算是好日子了。同樣以張儀的話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也就是粟米根本不夠吃,要把豆子粟米還有藿摻和在一起吃,比起貴族家把糧食肉末弄一起熬粥的場麵,真是天壤之別。
戰國人穿什麼
與吃相關的,就是戰國人的穿。
戰國的穿戴,好些傳統都綿延到了明清。比如頭上的服飾,男子在兒童時期頭部戴著一塊布,也就是巾,二十歲的時候舉行冠禮,從此開始戴冠。貴族家的男人們,通常從此戴上精美的冠,普通人家沒這個條件,一般都是換一塊葛巾,意義卻是一樣:從此你不再是男孩兒,而是一個擔當責任的男人了。
頭上戴什麼,這在戰國不隻是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地位問題。什麼身份的人戴什麼冠,都是有嚴格的規定界限。以《呂氏春秋》上的話說“庶人不冠弁”,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戴冠的,而有資格戴冠的人才可以戴,卿大夫以上可以戴冕,其他人則不能戴,就算是身份等級類似,不同的場合,有些東西也不能隨便戴。朝見國君的時候,就絕不能戴皮製的帽子,否則就是嚴重的大不敬。
至於酒醋,在戰國的時候也基本都有了,戰國的釀酒技術非常高。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中,竟還有兩千多年前的兩壺酒,打開的時候噴香撲鼻,可見其技術之精。
當然這樣好的飲食,老百姓家也是基本無緣的,放在戰國時期,基本都是貴族的專利。而戰國時期最令後人豔羨的,也正是貴族們極度奢靡的飲食生活。
貴族們的飲食有多講究?不但有專門的屬吏負責飲食,而且各種吃法都精益求精。就以我們熟悉的喝粥來說,貴族們喝的粥,就極其地精到:要把糧食加工成末,和肉類蔬菜甚至調味品一起加工出來,依戰國縱橫家張儀的辯論裏說,在楚國僅僅為了給令尹昭陽大人準備一餐粥,就要三十多個人清晨起來忙活。
貴族們的飲食器具,更是精美得眼花繚亂,包括有青銅、金銀、玉各種製式,花樣極多,有鼎豆盤罍壺尊爵各類,吃法也十分講究:每次宴會的時候,肉煮好後放在鼎裏,依次列在來賓們麵前,成語“列鼎而食”就是由此而來。而且當時的宴會,和今天也有區別,都是把席子鋪在地上,然後再陳列上各種食物。我們把宴會叫作“宴席”,也是來自於此。
當然不管怎樣叫法,奢靡程度都是公認:列鼎裏的肉按照一定規矩,分別盛給來賓食用。還有儲存酒的罍,裝酒用的尊和壺,喝酒的時候用鬥勺裝入爵裏麵然後端著飲用。酒菜飯的順序,戰國時代也和今天一脈相承。這樣的吃法,食物自然特別豐富,以孟子的說法就是“食前方丈”,也就是每個人眼前堆的食物,基本都是一丈高。以當時人的飯量,每次宴會都要剩下不少。貴族們的宴會,就是這樣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