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比起貴族家的氣派講究來,普通老百姓家就差遠了:別說吃肉吃菜,就是最普通的粟米,能吃飽就算是好日子了。同樣以張儀的話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也就是粟米根本不夠吃,要把豆子粟米還有藿摻和在一起吃,比起貴族家把糧食肉末弄一起熬粥的場麵,真是天壤之別。
戰國人穿什麼
與吃相關的,就是戰國人的穿。
戰國的穿戴,好些傳統都綿延到了明清。比如頭上的服飾,男子在兒童時期頭部戴著一塊布,也就是巾,二十歲的時候舉行冠禮,從此開始戴冠。貴族家的男人們,通常從此戴上精美的冠,普通人家沒這個條件,一般都是換一塊葛巾,意義卻是一樣:從此你不再是男孩兒,而是一個擔當責任的男人了。
頭上戴什麼,這在戰國不隻是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地位問題。什麼身份的人戴什麼冠,都是有嚴格的規定界限。以《呂氏春秋》上的話說“庶人不冠弁”,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戴冠的,而有資格戴冠的人才可以戴,卿大夫以上可以戴冕,其他人則不能戴,就算是身份等級類似,不同的場合,有些東西也不能隨便戴。朝見國君的時候,就絕不能戴皮製的帽子,否則就是嚴重的大不敬。
衣服的規矩也同樣多。戰國的衣著製樣,跟後來的漢唐宋明基本一樣:上身總稱為衣,長的叫袍,罩衣叫衫,而且單衣裏還有夾衣,但和後來不一樣的是,戰國時期還沒有棉花,隻有蘆花或者絲棉。當時的衣服,傳統都是右衽。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將披發左衽矣。也就是沒有管仲當年的“尊王攘夷”,華夏民族很可能已經亡於蠻族之手,堂堂孔聖人也要像蠻族一樣,披頭散發衣服左衽。
束發冠禮和右衽,就是這個特殊年代裏,文明的華夏民族區別於野蠻民族的最大標尺。
當然同樣也是身份財富的原因,富貴家庭與普通老百姓家,穿衣服的區別也極大。王公貴族家庭,通常都是穿錦帛皮和精致麻布,揚著寬闊的深衣大袖子,腰以下更是一直到腳的深衣。腰間還有金玉做飾物的絲帶。除了這些規定穿戴外,貴族們也有一些特殊的奢侈穿戴。比如說裘衣,也就是獸皮做的精美皮衣,基本就是貴族的身份標誌,而且身份越名貴,穿著的裘衣就越珍奇。著名的“孟嚐君過秦國”的典故裏,名聲在外的孟嚐君被秦國扣押,生命危險時刻,正是其門客冒死偷來了秦王的白狐裘,轉手獻給了秦王最寵愛的王妃,這才騙得王妃說好話求情,四公子之一的孟嚐君,這才在秦國逃出生天。如此救命的奢侈品,可見其在戰國的珍奇。
而對普通勞動者來說,這樣的奢侈品,基本都是天上地下般地遙遠。而且老百姓要耕作種地,這樣的衣服自然也穿不著。老百姓下地幹活,基本都是穿葛麻亂紡的粗布短衣,也叫“褐”,在戰國年間,這是老百姓勞動時常見的工作服。比如戰國的農家學派,他們的常見打扮,就是穿著“褐”在田間地頭勞動。
至於鞋子,戰國時候的叫法,就和後來不同,當時叫作“屨”,秦朝以後才改叫作“履”和“鞋”。戰國老百姓穿的屨,基本都是用麻草編織,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草鞋。王公貴族們穿的鞋,則主要都是由皮子製成,當然也有做工精美的麻草鞋。
戰國時期,還形成了和一個與穿鞋有關的風俗:進屋要把屨脫在外麵,遇到重大的場合,連襪子也要脫掉,光著腳席地而坐,否則就是最大的失禮。這個古老習俗,今天在日本依然常見。
戰國房子什麼樣
而比起吃穿來,戰國與東周、西周相比,一個重大的進步,就是住。
作為一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戰國一大技術革命,就是在建築業上。除了城牆工事的水平直線上漲外,居住條件更是大大改觀。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代表中國傳統建築工藝的各類古建築,特別是高大寬敞的樓台瓦房,基本都可以追溯到戰國年代,中國傳統建築的一些獨特工藝,比如說鬥拱,就是在戰國發展起來的。
建築材料的突破也很大,最典型的就是瓦,雖說以考古的結果來看,早在西周年間就有了瓦,但是和戰國時代的瓦比起來,西周的瓦還處於十分粗糙的階段。像幾個西周王宮的遺址,基本就是用瓦片蓋住茅草,這種古代社會的新建築材料,當時還是打醬油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