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放在戰國年間,瓦終於搖身一變,成了響當當的主角:首先是品種變得多了,不再是壓茅草這麼簡單。在戰國齊國、趙國、秦國的都城遺址,都出土過大量的瓦片,而且種類十分豐富,有板瓦、簡瓦等各種瓦當,不但是建築中的必需材料,花樣還十分豐富,好些瓦當上還刻有精美的圖案。用瓦建房,這個今天看來司空見慣的事情,卻是人類建築曆史上,一個了不起的突破。
戰國的房屋技術有多成熟,不隻是瓦當了主角,更重要的是,瓦片反映出來的,是整個建築工藝的完備。從瓦片種類也說,既有裝飾性的瓦片,也有實用的建築材料,還有鋪地、砌牆、裝飾等不同的瓦片種類。建築的水平,也早已遠遠甩開東周、西周時代。
看看遺留到今天的戰國時代建築,就可知戰國的住房水平,不但超越曆史,更是當時全世界最頂級的:以孟子的形容來說,王公貴族們的居住房屋,台基通常都有1.6米高,屋簷也高達數尺,這在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都是十分少見的。今天出土的好些戰國器物,特別是器具圖案上的房屋圖紙,樣樣都是高樓大廈,都是筆直的大柱子,更有鬥拱長廊,不但場麵十分震撼,而且房屋的基本製式,也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宮廷建築的樣式模板。
除了外觀震撼外,戰國建築的內部裝修,那更比西周時代考究得多。以《楚辭》的說法,楚國的宮殿裏,基本都是雕梁畫棟,有各種豐富多彩的圖案牆壁,連門戶和屋簷上,都有各種神奇的花紋,牆壁更是用平滑的石板砌成,十分堅固美觀。房屋裏還有彩色的屏風,滿眼的絢麗多彩。這樣的絢麗場麵,也幾乎存在於戰國所有的貴族家庭裏。
戰國的座駕很強大
比起建築業的高科技來,同樣一個體現戰國領先世界科技水平的環節,就是交通工具。
其中尤其縮影戰國科技水平的,就是車。
戰國時代,是戰場上戰車退出舞台的時候,而是也是各種類型的車,技術突飛猛進的時候。戰國時期貴族人家的出行,主要就是坐車,車不再是戰場上的大殺器,而是已經成了一種重要的奢侈品。貴族家的車,互相之間攀比的,就是其豪華程度和舒適程度。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輝縣市琉璃閣的戰國貴族車馬坑。
作為陪葬品的戰國車架,比起春秋時期的出土文物來,技術水平已經遠遠升級:馬車的分類更加細致,有了大小不同的型號。小型的馬車,車廂長1.9米,寬1.2米,大型的長2.4米,寬1.5米,而且上麵還有了篷蓋,專用擋風遮雨,兩端還有三角形席子,乘坐起來十分地舒適。這種體形的車輛,放在春秋時期卻十分難找。類似的出土文物,在戰國時期的墓葬群裏,出土都是非常多。而且車輛的種類也更多,好多馬車上還有精美的圖案。
與車的進步相對應的,就是造船。
國外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的造船業,在這個時期還是落後於西方的,比起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大規模海戰,戰國時期的造船水平,還處於袖珍階段。以中外很多學者的觀點,中國造船業真正到達領先世界的水平,還是要等到兩漢時期。
但是在戰國時期,造船業卻也體現出了後來居上的潛力。
以《戰國策》的說法,當時戰國已經出現了可以承載50人的大船。而出土的戰國文物裏,也有長11米的獨木舟。船隻不但早已經運用到戰爭上,而且還有了另一個獨特作用:架設人工浮橋。這個首先突破的就是秦國,秦昭王時代,即公元前257年,秦國就在蒲州風陵渡架設軍用浮橋,實現了軍事作戰的目的,這個軍用浮橋,也是世界公認第一次將浮橋用於戰爭,意義十分重大。
中國封建社會的驛站製度,也在戰國時期得以完善。在戰國戰爭的刺激下,列國都把修築開鑿驛道和建設驛站,當作一個重要的環節,秦國得以統一天下,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對於驛道公路的修築與維護。秦國早在滅亡巴蜀的時候,就開鑿了巴蜀到漢中的古道,後來進軍中原,更是走一路修一路,特別是著名的長平之戰裏,秦國與其說依靠了紙上談兵的趙括貿然出擊取勝,不如說是依靠了自己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最終拖垮了無力支撐戰爭的趙國。
而戰國的驛站製度,也在戰國曆史結束後,被曆代封建王朝沿襲下來。說戰國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雛形,這類細節問題也同樣是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