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共產黨宣言》的問世(1 / 3)

馬克思在成長過程中非常注重獨立思考。無論是信奉黑格爾哲學,還是作為“博士俱樂部”的成員參加青年黑格爾運動,馬克思都不放棄自己的獨立見解。對待黑格爾哲學,馬克思吸取的是其中的辯證法思想;對於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從一開始就同他們有分歧。這個派別基本上屬於資產階級自由派,而馬克思在法國革命和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下,具有強烈的革命民主主義傾向。這一點對馬克思後來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馬克思1841年1月完成了題為《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區別》的博士論文。同年4月15日,論文在耶拿大學獲得通過,馬克思被授予博士學位。他把這篇論文獻給燕妮的父親——他未來的嶽父。在書的扉頁上他寫道:“敬愛的慈父般的朋友特裏爾的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對古希臘原子論唯物論作了深入研究,肯定了伊壁鳩魯在原子論上的貢獻,特別是對伊壁鳩魯提出的原子的偏離運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在當時是很有創見的,因為當時包括像康德這樣的人都認為伊壁鳩魯剽竊了甚至是歪曲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而馬克思則指出伊壁鳩魯關於原子在降落過程中發生偏斜的觀點,是對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貢獻和發展,這個思想克服了德謨克利特排斥偶然性的、片麵的必然決定論,為偶然性和事物的自由提供了內在根據。

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本想到波恩大學任教。由於普魯士反動政府迫害青年黑格爾派,將進步學者逐出大學講壇,就連布魯諾·鮑威爾都未能在波恩大學立足,馬克思去大學任教更不可能。1842年4月,通過赫斯的介紹,馬克思參加《萊茵報》的撰稿工作,同年10月,馬克思移居科倫,接任《萊茵報》主編。《萊茵報》是科倫資本家支持的一份較為激進的報紙。馬克思接任主編後,使該報革命民主趨向愈來愈明顯。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寫了許多文章揭露和批判反動的普魯士政府。在關於出版自由的辯論中,他猛烈地抨擊了普魯士的專製製度。在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他堅定地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捍衛他們的物質利益,揭露普魯士國家是為林木所有者服務的,是林木所有者的工具。由於《萊茵報》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和對普魯士政府的無情揭露和尖銳批判,終於激怒了當局。1843年1月,普魯士當局決定自4月1日起禁止《萊茵報》出版。《萊茵報》的其他成員曾想用放棄報紙的原則立場來換取撤銷查封的命令,馬克思不同意這種做法,他宣布退出編輯部,並在《萊茵報》第77號刊登了一個啟事:“本人因現行書報檢查製度的關係,自即日起,退出《萊茵報》編輯部,特此聲明。”這個聲明是對普魯士書報檢查製度的抗議,是投向當局的一支利箭。

馬克思在成長過程中非常注重獨立思考。無論是信奉黑格爾哲學,還是作為“博士俱樂部”的成員參加青年黑格爾運動,馬克思都不放棄自己的獨立見解。對待黑格爾哲學,馬克思吸取的是其中的辯證法思想;對於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從一開始就同他們有分歧。這個派別基本上屬於資產階級自由派,而馬克思在法國革命和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下,具有強烈的革命民主主義傾向。這一點對馬克思後來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馬克思1841年1月完成了題為《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區別》的博士論文。同年4月15日,論文在耶拿大學獲得通過,馬克思被授予博士學位。他把這篇論文獻給燕妮的父親——他未來的嶽父。在書的扉頁上他寫道:“敬愛的慈父般的朋友特裏爾的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對古希臘原子論唯物論作了深入研究,肯定了伊壁鳩魯在原子論上的貢獻,特別是對伊壁鳩魯提出的原子的偏離運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在當時是很有創見的,因為當時包括像康德這樣的人都認為伊壁鳩魯剽竊了甚至是歪曲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而馬克思則指出伊壁鳩魯關於原子在降落過程中發生偏斜的觀點,是對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貢獻和發展,這個思想克服了德謨克利特排斥偶然性的、片麵的必然決定論,為偶然性和事物的自由提供了內在根據。

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本想到波恩大學任教。由於普魯士反動政府迫害青年黑格爾派,將進步學者逐出大學講壇,就連布魯諾·鮑威爾都未能在波恩大學立足,馬克思去大學任教更不可能。1842年4月,通過赫斯的介紹,馬克思參加《萊茵報》的撰稿工作,同年10月,馬克思移居科倫,接任《萊茵報》主編。《萊茵報》是科倫資本家支持的一份較為激進的報紙。馬克思接任主編後,使該報革命民主趨向愈來愈明顯。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寫了許多文章揭露和批判反動的普魯士政府。在關於出版自由的辯論中,他猛烈地抨擊了普魯士的專製製度。在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他堅定地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捍衛他們的物質利益,揭露普魯士國家是為林木所有者服務的,是林木所有者的工具。由於《萊茵報》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和對普魯士政府的無情揭露和尖銳批判,終於激怒了當局。1843年1月,普魯士當局決定自4月1日起禁止《萊茵報》出版。《萊茵報》的其他成員曾想用放棄報紙的原則立場來換取撤銷查封的命令,馬克思不同意這種做法,他宣布退出編輯部,並在《萊茵報》第77號刊登了一個啟事:“本人因現行書報檢查製度的關係,自即日起,退出《萊茵報》編輯部,特此聲明。”這個聲明是對普魯士書報檢查製度的抗議,是投向當局的一支利箭。

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的時間不長,但卻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正是在這期間,他第一次接觸到了社會現實,認識到社會矛盾的根源在於物質利益的對立,他自覺地、堅定地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為捍衛他們的利益而鬥爭。也是在這個時期,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產生了懷疑。按黑格爾哲學原則,國家應是理性的實現。然而,他所麵臨的普魯士國家卻僅僅是富人的工具,它解決每一個實際事務考慮的隻是富人的利益,而不是什麼國家的理性和國家的倫理。正是這些疑問,促使馬克思離開黑格爾,去關心現實物質利益問題。馬克思這些變化表明:他已從一個自由主義者轉變為革命民主主義者,由一個唯心主義哲學的信奉者開始向唯物主義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