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夢與現實(2 / 2)

玉汝望著他,心頭百感交集。這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生,畢業多年,無法在機關單位謀到合適的工作,長久陷入一種失語的狀態。他難以找到某種形式的出路,難免會對社會形勢表現出憤世嫉俗的姿態。

玉汝陷入凝思,廣盛依舊在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進行著深刻的思索。

“玉汝,我們真正能夠灌輸給孩子的難道隻是知識嗎?輔導費用在日益增加,這無形之中延長了孩子的學習時間,卻並沒有真正開啟孩子心誌的門扉。”

“是啊。”玉汝不無惆悵地回應。她心裏清楚,這是教育體製的缺陷,不是某一個人或是某一個團體能夠輕易改變的。

廣盛沉悶地歎息,無限感慨地說:“外來人口越來越多,鎮政府又要建小學了,缺乏教育資質的輔導學校和輔導老師的數量又將增多了。”

玉汝對廣盛的話有深切的感觸。下午四點是孩子們的放學時間,而大多工廠的工人卻在忙碌地做工,輔導班無疑成了一些家長們唯一的選擇。

在這個城鄉結合部的家長們,大多是來自外地的流動人口,他們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居住地,每月的房租加上孩子的輔導費用,相對於他們微薄的薪水,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這些艱辛而忙碌的人群,仿佛被一種巨大而隱秘的力量無形地拖拽,他們無力喘息,隻能夠被動服從。

可是,隨著城市擴建,外來人口的增多,輔導班卻好像雨後春筍般瘋狂地增多。

在玉汝深沉的凝思中,廣盛轉換了話題,他說:“玉汝,你是一位寫作者,你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不應該甘願被生活淹沒。”

他說著,意味深長地凝視玉汝。

“你的家庭讓你感覺溫暖,你的付出會讓你心安,你對生活充滿感恩的情懷,可是,你失去了一位寫作者的驚醒,終有一天你會被生活淹沒,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寫作者。”

玉汝恬淡地注視他,她對他這番真摯的話語充滿了感動,可是,她不想改變什麼,她也無力改變什麼。

或許,對於像她這種悄無聲息的寫作者而言,那些文字隻是為了抒發自己時而迷惘時而溫暖的情懷,對於社會,她不想過多評判,這或許是因為她那溫婉的性情。

廣盛用深遠的目光仰望那些嶄新的高樓,不無感慨地說:“社會在迅速發展,卻並沒有追求真正的文明,人們沒有秉承博愛奉獻的精神。”

他說著,凝視玉汝,用一種深沉而壓抑的語調說:“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體都在金錢的旋渦裏鑽營,沒有人想要為這個社會奉獻什麼。”

玉汝沉靜地傾聽,廣盛歎息一聲,不無沉痛地說:“過去在麵包加工廠上班,老板把回收的變質麵包重新加工,為了逐利,蒙昧良心。現在在所謂的輔導學校上班,依舊是這樣,校長並不關注孩子心誌的成長,搞表麵形式,博取家長的信任,卻沒有真正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多幫助。”

是啊,一種強烈的沉痛感在玉汝胸中跌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不再有一個共同遵守的確定的原則,不再有共同追尋的崇高的信仰,人們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讓這個繁華的城市失去了美好的精神家園。這是廣盛靈魂深處時刻顫動的憂慮與沉痛,也同樣是玉汝感情深處無法消散的陰霾。

廣盛剛毅的表情變的無限憂悶,他凝視玉汝,沉痛而無奈地說:“我們為什麼總是被動地接受操縱?每一個經營者都是那樣肆無忌憚地迷戀金錢,而我們則成了他們追逐金錢的工具。”

玉汝沉默著,她的內心壓服著一種強烈的滯重感。

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已經超乎人們的想象,它好像一個五光十色的琉璃球,每一種耀眼的強光都會給人們帶著一種強烈的刺激。

玉汝能夠深切地體會到廣盛不安焦灼的心情,能夠深切體會到他的無力與沉痛之感,他心上仿佛壓著整個社會底層人群的艱辛與困苦。這也許是一個詩人靈魂的特質,又或許是他未曾卸下的童年記憶的延續,可是,她與廣盛的感情與思想卻向著截然相反的方向。

廣盛想要走入社會,憑借自己強烈的熱情改變世界,而她隻想在這個社會中漫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