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近代上海的公益社團(2 / 2)

1912年,基於黨派紛爭,黨人喪誌汙濁之氣,上海成立進德會,提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當官、不做議員、不吸煙、不喝酒、不吃肉的所謂“八不主義”,以喚起人們的公德心。稍後,唐紹儀、蔡元培等組織社會改良會,提倡個人自立,不置婢妾,提倡自主婚姻、離婚自由、再嫁自由,提倡少生兒女,廢跪拜之禮、以鞠躬拱手代之,廢纏足穿耳敷脂之習,戒除迎神、拜經及諸迷信鬼神之習,等等。同期,還成立有希社、俠義黨、空無黨、青白社等提倡人格修養的社團。

三、近代上海的公共事業社團

公益事業社團特指謀取社會公共利益的民間社團。在近代上海城市大擴張過程中,由於政府無力顧及公益事業,民間公共事業社團承擔了很多公益事務,緩和了近代上海很多城市矛盾和緊張。近代上海公共事業社團最著名者,當屬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是近代上海社會自治的標誌性民間組織。

1905年10月,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成立,這是一個在維新思想影響下,由紳商組織的地方自治社團。其宗旨是:“整頓地方一切之事,助官司之不及,興民生之大利,分議事、辦事兩大綱,以立地方自治之基礎。”局內分設議事會、參事會,“以議事會為代議機關,以參事會為執行機關”。另設戶政、答政、工政三部與書記處、會計處、翻譯處、采辦處和裁判所分管各務。另設辦事總董五人,其中一人為領袖總董,兼任參事會議長;議事經董33人,組成議事會。領袖總董任期三年,其他辦事總董、議事經董任期四年,“每二年改選其半”。經選舉後由上海道袁樹勳委派李平書為領袖總董,莫錫綸、鬱杯智、曾鑄、朱佩珍為辦事總董,姚文枏、郭懷珠等為議事經董。將上海城廂內外分為七個區,各設分辦處,選派區長、副區長各一人及讚助員等。宣統元年,清政府傷令各地分設自治公所,總工程局改組為上海城廂內外自治公所,內部機構幾無變化,隻是將上海城廂內外重新劃分為五個區,備設區董一人,讚助員六人。辛亥上海光複後,自治公所改為上海市政廳。

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總董李平書(1854—1927),是近代上海威望卓著的紳商,先後發起成立近代上海多個有影響的民間社團,為近代上海社會治理做出積極貢獻。光緒年間,李平書做過廣東陵豐、新寧、遂溪知縣;湖北武備學堂總稽查、提調;光緒二十九年轉任江南製造局提調,兼任中國通商銀行總董、輪船招商局董事、江蘇鐵路公司董事。先後創立醫學會,中西女子醫學堂、南市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開辦華成保險公司等。李平書首倡清末上海地方自治運動,光緒三十一年,和姚文枏、郭懷珠、莫錫綸等集議創設總工程局,以整頓地方,立自治之基。報請官方同意後,總工程選出37人為議事經董或辦事總董。李平書任領袖總董,統管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積極主持總工程局工作,派人接收城廂內外道路、路燈管理權,設立和資助小學堂以利初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統一巡警以維持地方治安,同時還采取一係列措施阻止租界的擴張。在掌理總工程局的4年中,共辟建、修築道路60多條,修理、拆建橋梁50多座,新辟、改建城門3個,疏浚河浜9處,修築駁岸、碼頭11座,年收入達16.4萬餘兩。光緒三十三年,上海道瑞澄下令禁絕華界鴉片煙館,交總工程局辦理,李平書遂將原有滬南學會體操部、商業體操會,滬北商餘學會、滬西士商體操會等五體育會組成南市商團公會,自任會長。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原城廂內外總工程局改稱上海城廂內外自治公所,李平書仍為總董。

1907年,上海各行業、各區域的民間救火會、救火社有30多個,次年聯合成立了上海救火聯合會,擬訂了統一章程,籌集銀兩,建成了具有瞭望與報警雙重作用的警鍾樓。上海救火聯合會也是近代上海著名的民間社團,為維護近代上海社會和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出重要貢獻,也顯示出民間組織力量的社會關懷和積極意義。

1912年9月上海成立商業體育維持會,1913年4月成立人道維持會,這是上海商界主動組織的以維護社會治安、開展人道主義援助的社團。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時期,國家政府動蕩,特別是長江流域,戰事彌漫,兵燹陰影濃鬱,社會經濟環境和民眾生活環境惶惶不安,動亂因素增多,嚴重威脅社會秩序的穩定。上海因有租界區域,近代以來一直是動亂時期外地民眾尋求避難的地方,辛亥革命時期,上海同樣有大量外地群眾湧進,一時給上海的社會秩序帶來嚴重壓力,並帶來一定的難民問題。商業體育維持會和人道維持會,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上海工商界力量建立的民間社團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