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倡導社會新風
適應近代上海發展的需要,社團組織力促民眾思想和行為方式的近代化,通過社團的組織行動,倡導群體合作、追求新知、調查求實等社會新風。
隨著近代社會思潮的演進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合群以進化”、“合群以立國”的觀念逐步在近代社團的組織活動中付諸實踐,並在市民社會中逐步傳播,“合群”逐漸成為近代上海社會各界、各階層的普遍共識。世人認為;“聯群體,和群力,莫大於會。有會則必有聚集之地,用能堅約束,齊心誌,貯公積,以舉行種種公益之事。”
基於這樣的認識,近代上海社會各界、各階層、各種利益群體以廣集同誌、聯絡情誼、圖謀共同進化相號召,組織起各種新式社團。所有的社團無不強調“合群”的重要性,所謂“人不可以不學,學又不可無會。不學則孤陋寡聞,五會則團體渙散”。上海博愛館的發起人王君宜、吳步雲等在社團成立時指出:“中國人以散沙貽譏非一日矣,吾輩雖日言團體,日言合群,然卒議論多而成功少,況同誌既多,方隅不一,機關未立,生氣罔通,欲求合群為團體不其難哉?”所以組團體以“交相砥礪”。張竹君在發起成立女子興學保險會時說,女界之所以衰而不振,“半由於男子之壓製,半由於女子之放棄”,究其根源,在於女子“不知學”“不能群”,“不知學,故智慮淺薄,無以周知天下之故;不能群,則生氣隔絕,無以為求助將伯之呼。芸芸眾生,有同孤立,腐敗若此,渙散若此,不能自振,其何足怪?”所以她強調“聯合海內女子為一大群,以提倡女學,激發患難相救之情、和力實行為宗旨”,“痛洗以前腐敗渙散之習,以免前途之危險。”
在“合群”思想的影響下,一些社團逐步打破狹隘的職業利益和階層利益的局限,建立超越性的、社會性更廣泛的聚合。希望通過合“大群”的方式,動員民眾,振發民氣,實現抵禦外侮、變革振興、救亡圖存的目標。如,中國教育會、預備立憲公會、中國國民總會等。這些合“大群”社團的出現,促進了全社會各階層成員之間的聯係,從思想意識和組織聯結上為地方社會的整合、秩序重組奠定了基礎。
倡導追求新知的新風,是很多近代上海社團致力的工作。通過編印書報,傳播新知,弘揚理念。20世紀初年,人們對於書報的功能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新式社團都把編印書報雜誌列為團體的基本活動方式之一。辦學興教,集群演講,推廣新式教育,傳播西方文明,培育近代新式人才,也是很多社團倡導追求新知的重要舉措。維新運動時期,上海的一些學會組織就主張通過興學來擴張本會事業,如醫學會附設有醫學堂,中國女學會建有女學堂等。20世紀以後,新式社團層出不窮,各種教育團體盡管政治立場有別,教育觀念也不盡相同,但無不以勸學、興教、改良教育等相號召,致力於辦學興教,推廣新式教育。除了教育社團之外,近代上海的非教育社團也積極辦學助教,這類事例不勝枚舉。近代上海社團追求新知的辦學興教之風,成為時代推崇的進步風尚,在近代上海喧囂的社會環境中,成為營造社會良性秩序的精神內涵。
近代上海社團服務本業和社會的務實之風,也是近代上海社會秩序的重要整合因素。這種務實之風在近代上海特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與其他力量一起合力營造了近代上海務實穩健的精神特質。很多社團設有“調查部”“調查課”或“調查員”等部門和專員,擯棄空談清議作風,注重社會調查,躬身社會實踐,了解民情和市場,以促進實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