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班進行過程中,波哥雷裏奇少碰詮釋問題,教的都是紮紮實實的基本功,而且態度隨性,大部分的時間都由他的“助理”旅美鋼琴家陳毓襄進行示範,不過每個人經過半個鍾頭的惡補之後,感覺上好像服了特效藥,明顯聽到往前躍進的正麵效果。這位國王還真是神啊!
大提琴巨星馬友友 全力用中文“演”大師班
大部分的學子參加馬友友的大師班,都會很緊張,不過,他們怕的不是馬友友而是自己,在學子眼中,馬友友就像神一樣,可聽不可觸,於是他們時常陷入自己的“造神”運動,上台時會全身緊繃音樂走調,直到馬老師開始演起戲,學生才會放鬆心情哈哈大笑。
馬友友除了琴拉得好,當起老師也有一套,講解過程中,又唱又演,一下示範拉琴,一下跳上鋼琴當伴奏,一下跑到觀眾席充當指揮,而且全力用中文與觀眾溝通,展現極大的誠意。“音樂是很單純的事,解決音樂的問題不需大費周章,要尋找最簡單的方法。”
在大師班上,馬友友從不說負麵之語,永遠是“你拉得太好了!”、“你試試看”、“你一定能拉得更好”、“太棒了”。他也不會精確地指出你要如何做,而是用許多“互動”的方式帶領演奏者找到他口中所說的簡單方法。
指導過程中,有一位10歲的小朋友盯著譜拉奏得飛快,幾乎忘記背後為他彈奏鋼琴的夥伴。馬友友一聽完就問他,是否看過交響樂團的演奏,最喜歡舞台上哪個人?小朋友摸摸頭表示,“我最喜歡指揮,因為看起來很帥”,接著馬友友就拿起大提琴,要小朋友充當指揮,然後告訴他“在演奏時你也要想著自己是位指揮,用眼神與鋼琴溝通,這樣才能密切合作”。
一位大學2年級的音樂係學生,拉奏時身體經常無法放鬆,導致肌肉緊繃手腕酸痛,“馬醫生”聽完他的一段巴赫無伴奏之後,開出“處方”,請他邊演奏邊用“1、2、3”唱著樂曲的旋律,讓心跟著音樂走,馬友友強調,“要成為一位好的演奏家,技巧隻是最小的部分,思想、感情才是最重要的是,隻要內心準備好,手就會跟著動”。
在大師班上,馬友友除了指導別人,也會分享摸索音樂的心得。他說之前演奏巴赫無伴奏,一直嚐試拉奏出古代大提琴的音色,在百思不得其解時,他觀察到吉卜賽提琴手很原始的拉琴方式,沒想到此法移轉到大提琴上馬上出現他期待已久的巴洛克聲響。他語重心長地說:“演奏音樂的過程需不斷地追尋,沒有所謂達到目標,當然也沒有所謂絕對滿意的時刻。”
郎朗“語錄”讓小朋友在台上笑到肚疼
今年滿25歲的郎朗,教起琴帶著新世代的另類特色,“冷”笑話、“熱”笑話穿梭期間,每次發功,都讓台上接受指導的小朋友笑到肚子疼,不過小朋友喊疼之後,彈出的音樂效果極佳,也讓你不得不對他甘拜下風。以下是郎朗在大師班上的“語錄”。
語錄一:“你這段踏板如果沒用好,德彪西的作品就會像一團糊在一起的印象畫。”
語錄二:“你這段彈得不夠軟,記得要像鬼魂一般軟。”
語錄三:“舒曼是很瘋狂複雜的人,這段要誇張一點。貝多芬內心充滿挑戰和痛苦,因此他的情感不是外放而是藏在心底。”
語錄四:“你的譜用得還不夠恐怖,我的譜像狗啃的。”
語錄五:“你嗓子不好,不會唱歌沒關係,但彈琴時總要讓鋼琴唱歌啊!”
郎朗的幽默和俏皮,應該遺傳至眾多名師的基因,像是他的恩師巴倫博伊姆,曾經對他使用蘋果教學法,“他就放上了顆蘋果在我頭上,而我彈奏時不能讓蘋果掉下來。”鋼琴家許萊亞,則是要他練小指肌肉,“他說我的小指彈下去太沒力了,音出不來,像是巴倫博伊姆的小指十分健壯,還可以幫人按摩。”想象郎朗與那麼多出怪招的名師學習,要他上大師班時中規中矩不做極道鮮師,看來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