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班大師在做什麼?(2 / 3)

齊瑪曼接到“肖邦”電話 在琴椅上做運動

“真不好意思,我的電話響了,哇!這是剛買的新電話,我還不知道怎麼接(糊弄了一下,接起了電話),哈!是肖邦打來的。”(台下的觀眾笑成一團,他在台上一臉無辜)—歡迎來到鋼琴家齊瑪曼的大師班。

跟馬澤爾、艾申巴赫比較,齊瑪曼瘋狂的程度讓大師班好比馬戲團,其指導過程一路耍怪招,唯有一開始算正常。開場時,他先用嚴肅口吻說,“我不會變魔術,也就是說大師班結束後,你們不會變得好得不得了,我主要希望培養大家對音樂的認知,我常看其他人的大師班,我最討厭那種把學生搞得很狼狽,把自己搞得很偉大的那種人”。教導中,他的確很具鼓勵性,經常使用同儕言語,像是“我們鋼琴家”、“你怎麼那麼容易就做到了!我曾經費了很多力氣才完成”。

怪招一:他說彈琴時,手指前端必須要有力量,而且下手要非常精確,不能有軟綿綿的感覺。示範手指前端應有的力量,他出乎現場八百名觀眾的意料,跳上鋼琴椅,用雙手手指前端支撐身體,整人懸空架在椅子上。

怪招二:指導學生以手指前端在鋼琴上練習彈奏,穿著一襲筆挺西裝的他,瞬間坐到地下,再把手放到鋼琴上,“記得要用手指彈琴而不是用手彈琴,若彈法正確,就算身體坐在地上,手指照樣可以動”。

怪招三:還是跟手指前端有關,這次他開的是一帖處方,“訓練用手指前端彈琴,最好的方式是放一杯牛奶在手上,試著不要讓它倒”。用手的那個部分彈琴,為何如此重要,“這就像拿筆的原理一樣,拿筆時手在筆的頂端,寫得一定歪扭,離筆尖近點比較好操控”。

不過,這位外表充滿哲學家氣質的鋼琴家,在耍“帥”之餘,也與年輕學子進行概念的溝通,他認為彈奏時應該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技巧的層麵;二是音樂層麵;三是音樂家的層麵。簡單來說,第一層麵是學會如何操作鍵盤;第二層麵是鋼琴家扮演自己的指揮家,領導自己在琴上表現音樂;第三層麵就是合而為一的藝術家。因此在指導過程中,他不能容忍任何馬虎、“差不多”之事。

叮嚀一:“一段樂句,你要知道哪個點是高潮,哪些隻是陪襯,不是所有的音都要彈得一樣大聲。”

叮嚀二:“我發現我們鋼琴家常忽略,音和音之間的距離,我們常常蒙混過去,或是以為踏下踏板就可解決問題。表現音和音的間隙非常重要,我覺得最好的訓練就是彈奏管風琴,因為管風琴不像鋼琴,你彈奏時沒有任何模糊的機會。”

叮嚀三:“換指,是彈琴時值得關注的學問,指法不同創造出來的聲音也不同,以大拇指彈奏圓滑音,音樂美的程度一定抵不過其他手指。”“還有記住要彈休止符,休止符也是一個音,隻是沒有聲音,但是絕不能忽視,你一忽視會改變原曲的拍子節奏。跳音時,也要注意敏捷,不是按音而是要馬上彈起,但是音的效果要紮實。”

叮嚀四:“我們鋼琴家經常演出我們之前已聽過的作品,我覺得這樣並不好,因為我們很容易被別人的彈奏影響,以為這首曲子就該長這個樣子,我非常喜歡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但是我多希望在接觸前,從來沒有聽過這首曲子。”

齊瑪曼的大師班兼具娛樂和嚴肅氛圍,而且不計較“成本”,原本從晚上7點半進行到9點半的大師班,最後到10點半才結束,而且他興致高昂,好似還可以一路說下去。

學子勤努力 “國王”波哥雷裏奇抽根煙去

參加大師班,鋼琴家波哥雷裏奇的行頭比琴藝更令人矚目,光頭的閃亮“發型”,搭配金光閃閃的棉襖、彩色的長襪,可說是“國王與我”的國王駕到。

波哥雷裏奇的指導方式,就像他的行頭一樣富有戲劇性,學生彈奏的肖邦敘事曲第2號,其中68拍的節拍算不準,他要求學生一邊彈奏樂段,一邊喊著數字數拍子,一次不夠,還要學生不斷地反複,自己則溜到外頭抽煙去了,不要以為他是偷閑,雖然在外頭抽著煙,但是他耳朵仍然注意著房內傳出的聲音。對於這種節拍問題,他會說“我想你的數學應該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