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巴黎拉謝斯神父墓園探肖邦
來到花都巴黎造訪音樂家,不能錯過拉謝斯神父墓園(Pere Lachai Cimetiere),拉謝斯建於1804年(拿破侖時代),若說維也納中央公墓是個大平原,拉謝斯神父墓園就是一個大山丘,走在中央公墓的感覺像是逛公園,拉謝斯因為地勢,像是在爬山,前往拉謝斯切記要穿一雙好走的鞋子,另外在墓園入口處掏個2歐元買張地圖,因為園裏墓的分布實在太混亂,而且沒有明顯的指標標示名人居所,十分容易迷路。
開始墓園之旅之前,建議先在地圖上找尋想要造訪的對象,然後粗略排列先後次序規劃路線,由於拉謝斯山巒起伏,如果錯過一個想回去找,對你的體力是個大消耗,而且不論你信不信,有了地圖並不表示你就能順利直奔目的地,遇到困難時,首先要不怕開口問,墓園中永遠都有觀光客在尋找心中的偶像,不妨彼此交流一下,如果能遇到墓園的工作人員更好。其次,可以從墓碑前獻花的多少來判斷此墓的“知名度”,看到花多的墓停下來多看幾眼準沒錯。
拉謝斯神父墓園因應網絡時代潮流,服務每日大批的旅客,墓園近來設有官方網站,點入.pere-lachai. 可見墓園搜索引擎,隻要輸入人名就可以尋找到他“住”的地方,同時墓碑的外貌照片也會同時呈現。到底有哪些人住在或曾住在此地?音樂家包括肖邦、貝裏尼、羅西尼、比才、凱魯比尼、安奈斯可,畫家包括科羅、安格爾、德拉克洛瓦、莫迪裏亞尼,作家有巴爾紮克、莫裏哀、王爾德,演唱《玫瑰人生》皮亞芙以及“門”的主唱莫裏森也都長眠於此,眾多的名人讓來拉謝斯的遊客絡繹不絕。
肖邦之墓位居遊客探訪率第一名,墓碑周圍被各式花束包圍著,肖邦的墳墓以白色為基調,帶著優雅、柔性的特質,與肖邦的個性和音樂風格不謀而合。他的墓碑由法國雕塑家Auguste Clésinger所設計,他也是喬治·桑的女婿,肖邦去世後的遺容麵具以及手模都由他製作,肖邦墓上的白色雕像,為希臘神話中司掌音樂的繆斯。
肖邦1849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39歲,依照他的遺願,遺體被摘除心髒,置放在骨灰甕裏由他的姐姐帶回祖國波蘭,他的心髒至今安置於華沙聖十字教堂裏的石柱內。他的葬禮於1849年10月30日進行,據說有近三千人參與他的葬禮,儀式上遵照他的遺願,演唱了莫紮特《安魂曲》,肖邦的友人從波蘭帶來的祖國泥土被分灑在他的墓碑旁,讓他終能安眠於波蘭的土地上。
以歌劇《諾瑪》聞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貝裏尼,因腸炎死於異鄉,享年34歲,1876年他的遺體從拉謝斯墓園移回他的故鄉——西西裏島的卡塔尼亞(ia),現置於卡塔尼亞大教堂內。拉謝斯墓園目前仍保有他的墓碑,但是看來已經長年失修,整個碑座已歪斜,而且所處位置甚為難尋,藏匿於眾墓之間。
貝利尼的前輩、意大利歌劇大師羅西尼,1868年於法國去世,享年76歲,也葬於此,1887年他的遺體被移至祖國意大利佛羅倫薩聖十字教堂。雖然“人”不在此,羅先生的墓碑依然留著,墓前的花束還不少,他的“家”像似一間小房子,門麵稱得上氣派。
以歌劇《卡門》和《采珠者》聞名的法國作曲家比才也住在此,他英年早逝,1875年去世時才37歲,他的墓雖然位於幹道,但是墓碑上Bizet中的t字已模糊不清。比才之墓年初時才發生大事件,墓碑上作曲家的青銅半身像居然被盜墓者搬走了,沒了自己形象,比才之墓顯得蒼涼。
拉謝斯神父墓園,由於麵積甚大死角甚多,又沒有真正負責巡視的管理人員,“有心人士”想要在園裏動手腳並不是難事,之前“門”主唱莫裏森墓上的雕塑也被拔走,因此有些墓碑,並不是先天樣貌,而是後天所致,隻能說在墓園中也是無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