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全球化、媒介融合抑或公共服務研究,上述文字都以強烈的社會關懷回應了我們傳媒理論與實踐的現實發展需求。
再次,回應理論創新。近五年老中青幾代學者都以飽滿的激情與理性的思考,貢獻出不少理論創新成果。
關於新聞改革的研究,有童兵先生的《“五四”精神與新時期新聞改革》,葉皓先生的《從宣傳到傳播:新時期宣傳工作創新趨勢》,喻國明先生等的《中國媒介規製的發展、問題與未來方向》,高曉虹先生等的《美國電視競爭格局及其策略借鑒》,塗光晉先生等的《從“黨的耳目喉舌”到“公眾話語平台”——“人民網”意見表達與整合研究》,曹勁鬆先生的《政府新聞傳播中的形象設計與塑造》,徐舫州先生等的《我國跨地域跨媒體傳播發展研究》等大作。
關於輿情監控與輿論監督的研究,有範以錦先生等的《輿論監督與社會政治生態環境》,羅以澄先生等的《“爆吧”集體行動中公民參與表達的實現與規製——以“69聖戰”事件為例》,吳廷俊先生的《新媒體時代中國輿論監督的新議題:網絡揭黑》,柯惠新先生等的《重大事件輿情監測指標體係與預警分析模型的再探討》,杜駿飛先生的《綠壩事件:信息如何成為權力政治》,顧理平先生的《論虛擬人群的叛逆性行為》等大作。
關於傳播倫理問題的研究,有楊先順先生等的《網絡傳播的後現代倫理審思》,楊保軍先生的《新聞道德:在職業個體與媒體組織之間》,蔣建國先生的《消費主義文化傳播、儀式缺失與社會信仰危機》,龍耘先生等的《中國媒介治理中的泛道德主義》,孫宜君先生等的《論新媒體語境下跨文化傳播倫理困境與建構原則》等大作。
關於廣播影視藝術發展問題的研究,有高鑫先生的《技術美學研究》,王偉國先生的《攝影機書寫電視劇本體真實》,張晶先生的《傳媒藝術的審美屬性》,顏純鈞先生的《蒙太奇美學新論》,李亦中先生的《中國式大片的傳播與接受》,楊乘虎先生的《中國電視節目創新問題研究》係列等大作。
關於新聞傳播與傳媒藝術相關學科建設問題的研究,有李良榮先生等的《從“小新聞”走向“大傳播”——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和科研新取向》,丁柏銓先生的《論新聞學的學科影響力》,歐陽宏生先生的《論電視藝術的學理重構》,石長順先生的《電視學理論體係建構路徑、方法與模式》,謝鼎新先生的《廣播電視學科研究演變的三種範式》,張林、杜彩先生的《光環境設計學科建設構想》等大作。
關於媒介評價評估模式創新問題的研究,有丁俊傑、張樹庭先生的《視網融合背景下的電視節目影響力評估體係創新初探》,劉燕南先生的《統一與融合:省級衛視綜合評估體係探析》,李德剛、李嶺濤先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價值:互聯網時代電視評價體係的建構》等大作。
關於媒介生存狀態問題的研究,有張誌安先生的《媒介環境與組織控製——調查記者的媒介角色認知與影響因素》,夏倩芳先生的《“掙工分”的政治:績效製度下的產品、勞動與新聞人》等大作。
還有一些學者潛心多年,深入探究,推出新作。如趙玉明先生關於江西蘇區口語廣播,倪延年先生關於民國史研究的視角、難點、原則,周鴻鐸先生關於傳媒經濟發展曆程,雷躍捷先生關於廣電媒體公信力的受眾認知,劉京林先生關於傳播心理,楊燕先生關於戲曲傳播,舒詠平先生關於廣告公信力評估,申啟武先生的廣播研究等。
還有一些學者或關注前沿,或獨辟蹊徑,貢獻出全新的視角、領域與方法。如朱羽君先生等關於美國大選報道策略,朱虹、尹鴻等先生關於製播分離,喻國明、葛岩先生關於認知神經學用於傳播研究,芮必峰先生關於“學習運動”,張君昌先生關於“慢運動傳播”,閔惠泉先生關於新媒體的哲學思考,劉利群先生關於媒介與女性,隋岩先生關於傳播符號,鍾瑛、匡文波、沈浩等先生關於大數據,王四新先生關於“表達自由”,支庭榮先生關於傳媒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