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來自美國的丹·席勒、斯蒂芬,芬蘭的卡拉,加拿大的趙月枝,中國台灣的鄭貞銘等著名學者分別對互聯網的政治經濟學、社交媒體、世界傳播秩序、中國傳播學研究、資訊社會等領域發表了各自的高論。
收入本套文叢的一冊《年度對話》雖然與其他各冊在時間節點和體例上略有不同,但在回應時代呼喚、回應現實需求、回應理論創新幾個方麵,與其他幾冊的立意完全一致,所以此次也編進文叢之中。“年度對話”是從2004年啟動的特別策劃,每年開年第一期,由本人代表《現代傳播》,邀請在業界有重要影響的領軍人物或專家,就過去一年傳媒發展的成就與問題做一掃描,也對未來一年走勢進行預測,給予展望。來自國家廣電總局、中國文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新影集團、鳳凰衛視等傳媒管理機構和運行機構的相關領導、專家應邀前來擔任對話嘉賓,留下了影響很大的十多個年度對話,成為存留傳媒發展進程的重要記錄。先後參加年度對話的嘉賓有劉春、汪文斌、王甫、吳濤、梁曉濤、靳智偉、高峰、徐舫州、朱虹、王雲鵬、時統宇、仲呈祥、劉文、苗棣、髙長力、方興東等先生。
在本套文叢即將推出之際,我代表編輯部對文章入選本套叢書的各位學者,以及《現代傳播》的其他作者多年來對刊物的大力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套文叢也是《現代傳播》自身曆史發展的重要記憶留存。1998年為紀念《現代傳播》即將創刊20周年,由1991~1997年間擔任學報負責人的朱光烈先生創意並作為總主編,推出了3卷本的第一套“《現代傳播》文叢”,分別是:《生存之鏡》(薑依文主編),《尷尬與超越》(李立主編),《走近神聖》(閔惠泉主編)。2008年由本人作為總主編,我們又推出1998~2008的第二套“《現代傳播》文叢”。這第二套文叢就基本上按照十年間相對比較穩定的專欄為單位,進行文章的選編,分別是:《新聞學十年(1998~2008):多元與分化》(張毓強主編),《傳播學十年(1998~2008):闡釋與建構》(張毓強主編),《傳播文化:全球化與本土化》(張國濤主編),《傳媒觀察:危機與轉機》(張國濤主編),《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李立主編),《媒介經營管理的理念與實踐》(潘可武主編),《中國傳媒經典個案(1998~2008)》(趙均主編),《廣播電視名家訪談》(楊乘虎主編)。近五年來,《現代傳播》保持了2006年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建設工程”之後的良好狀態,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高校社科名刊”,並入選“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本文叢的編纂也是對這些鼓勵的彙報吧!
令我特別高興的是,經過這些年的曆練,我們《現代傳播》編輯部這支編輯隊伍茁壯成長,逐漸成熟起來!這就是本套文叢各卷主編,我們《現代傳播》編輯部團隊的主要成員:李立、趙均、張國濤、潘可武、張毓強(特約)、劉俊老師,以及我們的編務張惠雲老師,還有長期為我們刊物做版式設計的特約美編卜希霆老師、做英文翻譯的麻爭旗老師,都默默地為刊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文叢即將推出之時,我要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套文叢的編輯基於《現代傳播》這份期刊,而這份期刊的發展離不開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等上級領導機構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宣部國家社科規劃辦、教育部社科司、廣電總局宣管司、《新華文摘》雜誌社等單位的多年厚愛,離不開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北京市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等的熱心幫助,更離不開中國傳媒大學黨委與行政的正確領導和著力扶持!在此,我要代表編輯部向長期關心、支持、鼓勵我們的上級領導部門、兄弟期刊和學校表示誠摯的感謝!
最後我還要向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領導,特別是李水仙老師為本套文叢順利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誠摯的感謝!
是為序。
2015年2月1日淩晨於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