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境設計學科建設構想(3 / 3)

中國傳媒大學“光環境設計”專業還將整合學校內部及社會外部資源,發揮其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憑借其在中國傳媒教育界的特殊地位,吸引更多有水平、有聲望的專家學者和教授加盟本專業,聘請建築學、美術學、工程學、工業設計與製造等學科以及相關人文領域的專家來共同完成“光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此,本專業將搭建富有前景的跨專業學術研究和項目設計平台,聯合行業內部的精英,建立光環境規劃師聯盟、設計師聯盟、技術研發聯盟,瞄準國內外行業應用的前沿方向,立足於大課題、大項目,主動推展,把研究成果切實轉化為應用,轉化為增值。本專業還將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平台,為國內的專家、設計師“走出去”深造和引進國外專家學者建立固定的渠道和機製,為業界拓寬視野和提高能力創造更多機會,使專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更高的視域。同時,還將搭建與國內外設備製造商合作研究的平台,借助對方的科研力量,使設計獲得更強的技術支撐。本專業還將搭建學界與政府良性互動的平台,以研討會、論壇等方式,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為學界思想被采納提供契機。通過上述平台的建設,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到學科建設中來。

四、關於人才培養體係的建設

人才培養體係的建設是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學科方向、學科基地、學科隊伍和學術環境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根據照明行業的需求,“光環境設計”專業將以培養科研、策劃、設計、實施等具有不同特點的行業急需高端人才為目標。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在課程建設上,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麵,發揮本校戲劇影視照明基礎理論比較完備的已有優勢,以此構建更完備的素質課、專業基礎課的課程體係;另一方麵,專業課要整合國內外、校內外的創作、教學、科研力量,以講座課程和課題研究為基礎,以項目實踐貫穿始終,延展課程的縱深層次,建設國內外獨具特色的專業方向。因為到校外邀請大量講座課程和研究課題需要資金支持,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本專業建設的初期可以考慮與社會公司合辦專業,以上支出均由公司承擔,作為吸引合作的條件,學生培養也可按照公司的需要量身定做,畢業後直接進入公司工作。如果條件許可,還可將培養方式定位在“3+1”的模式,比如與德國開設這一專業的高校威斯瑪大學合作,安排有意願並符合條件的學生在四年級時赴德國學習一年,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開拓國際視野,提升專業的國際化合作水平。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應以係統的專業課程為基礎,講座課程和課題研究為補充。我們可以借鑒德國威斯瑪大學(Wismar Uy)、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ology)等國外高校相關專業的課程設計經驗,建設以“項目化”“實踐性”為特點的課程實施體係。

目前,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光環境設計”在我國“城鎮化”發展總體設計中的重要作用,並結合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科優勢,把廣告、舞美、動漫、文化研究等資源整合起來,發揮獨特的學科優勢,在行業發展格局中盡快找到自己的定位。當然,學科的建設和教學、科研任務是主要的,在此基礎上,要建立學校、企業共同感興趣的研究課題,走院校研究、企業出資、共同分享成果的聯合發展之路。爭取在城鎮形象定位與競爭、文化特色與品牌建設、城市認知與新型傳播、城鎮化建設與公共藝術、交互原理與信息傳播、人與環境關係等領域做出理論創新成果;在城市品牌構建與表達、舞美理論與環境主題、城市文化與燈光表演、交互環境策劃與設計、智能化公共藝術探索等方向實現教學體製創新;在城市會客廳的打造、城市後花園的打造、城市生活廣場的打造、城市商業中心的打造、燈光藝術與舊建築改造等方麵做出設計實踐創新;在城市燈光智能化設備、燈光公共藝術裝置等方麵能引領相關的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