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對於天下的局勢自然是了如指掌,他願意把握這一次難得機會將漢中收回長安朝廷管轄,隻是馬寧將護國軍的主力大都抽調到涼州去了,他手中的兵力略顯不足。
張魯一向以來對長安朝廷還是比較恭順的,在漢中百姓之中的口碑也很好,雖然是****,但是也沒有亂搞什麼邪教,馬寧對他的管理能力還是很認可的,這一次又是主動投誠。
賈詡安撫閻圃,讓他先回去轉告張魯,大將軍歡迎張魯的歸順,讓他繼續堅守待援,長安朝廷會以最快速度派出援軍,增援與他。
漢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雖然馬寧之前沒有近期在漢中動用武力的打算,可是如今張魯主動投降獻地,那也不能謙讓了。
同時,也應該敲打一下劉表和劉璋了,讓他們知道護國軍的厲害,不要心存什麼非分之想。
賈詡決定,馬寧不在長安,就得由他親自出征,長安這麵的主要工作都是內政方麵的,可以由鍾繇以及新近被他招攬來的華歆來處理,華歆絕對是內政方麵的天才人物。
通過與馬寧的飛鴿傳書,馬寧同意了賈詡的作戰計劃,並且讓張遼、徐晃以及龐德各部都跟隨賈詡南下漢中,龐德的騎兵一師經過這大半年的補充休整,早已齊裝滿員,恢複戰鬥力了。
這一次南下漢中,賈詡可是帶上了龐德的騎兵一師,徐晃的步兵一師,張遼的步兵五師,以及之前一直在並州駐防,沒有多少實戰經曆的臧霸的步兵三師。
這一次的對手都不強,正是一個很好的練兵機會,所以馬寧才讓賈詡帶上臧霸的步兵三師出戰,光練不戰那就成了假把式了。
聽說賈詡親自領軍南下,閻圃沒有急於返回漢中,他派了手下人先回去送信,自己則留下來為賈詡的大軍擔任向導。
漢中多山地,更適合步兵部隊作戰,護國軍的騎兵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這一次賈詡隻帶了一個騎兵師,以步兵為主。
臧霸的步兵三師走武關,從這出關中,直插上庸和房陵一線,以解上庸之圍。
徐晃的步兵一師則直接翻越秦嶺,穿越子午道,前往石泉,然後向東與第三師會師合圍荊州軍。
賈詡想的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先集中主力打破荊州軍,然後再對付巴郡的劉璋所部。
賈詡自己則帶著第五師和騎兵一師,繞行褒斜道,直接前往南鄭,先去接收漢中郡。
褒斜道已經是關中入漢中的幾條通道之中,最容易通行的了,賈詡這一路有大隊的騎兵,所以別無選擇。
關中地區與漢中之間有秦嶺天險阻隔,自古以來就是出了名的交通不便。
在這大山中通行,自古就多修有木棧道,驚險刺激之極。
從長安去漢中,先入斜穀,所以褒斜道又稱斜穀道。斜水和褒水的河穀鑿穿了秦嶺大山,斜穀道就是利用這段河穀,而不必翻山越嶺。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此道,後在秦國主持下修成了棧道,可通行大軍和輜重,也是關中和蜀中兩地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賈詡還是第一次走這種險峻的道路,水深流急,絕壁淩空,這木棧道就是修於懸崖絕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