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幻覺”的首映式結束了,但沒有人理解這個故事到底講了什麼。現場一片寂靜,沒有人給予回應,就好像這部電影是一個大爛片一般。但事實上,不是觀眾不想有反應,而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反應,他們還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裏,對電影進行思考。
這僅僅是東尼-達克的一個夢境嗎?弗蘭克到底是真實存在的人,還是外星人?格雷琴明明已經死亡了,為什麼最後又複活了,而且失去了所有記憶?飛機的引擎為什麼前後兩次砸到東尼的房間裏,而且第二次東尼還主動呆在房間裏,送死?
天呐,這是一部什麼電影?看了電影,卻沒有一個人敢說看“懂”了!
其實就顧洛北而言,他在電影拍攝之前,就詳細地把劇本和“時空旅行奧義書”詳細地閱讀過了,他才理解了這個故事的內容。即使如此,顧洛北自己在看電影時,都覺得情節切換太快,反應時間根本不夠,更何況是第一次看電影的觀眾呢?
“一條安達魯狗”的難懂是由於鏡頭之間的剪切無連貫性並且無邏輯可言,“記憶碎片”的難懂是由於倒敘正敘交叉以及對主人公過去的未知,還有“2001:太空漫遊”第四段的難懂是由於抽象的且無意義的鏡頭之間的連接。不同於其他難懂的影片,“死亡幻覺”的鏡頭之間切換連貫性很好,影片一直保持著傳統的順敘的敘事方法,在影片中幾乎沒有插曲式段落和非時序組合段,也基本上沒有抽象的和無意義的鏡頭。但影片依舊讓人難以理解,在場的觀眾幾乎沒有人看懂這部影片到底在講述什麼故事!
要真正理解“死亡幻覺”這部電影,必須要做兩件事:一是把故事無數個零碎的小情節都理解,這裏的理解指的是對行為、舉止、對話、甚至是神情的深入分析;二是認真閱讀“時空旅行奧義書”,把這本書裏的框架和內容都理解了。然後把前後兩者對照著起來看,“死亡幻覺”隱藏在迷霧後的真相才會在眼前顯現。
從前者來分析,不妨和電影“美國往事”做一個對比,“死亡幻覺”電影主題有一百二十分鍾,“美國往事”則有兩百三十分鍾,差距足足有兩個小時;但“死亡幻覺”卻有四十七個段落,超過一百一十個場景,而“美國往事”卻隻有二十九個段落,場景也僅僅隻有八十六個。
從這組數據中不難看出,雖然“死亡幻覺”一切都遵照了傳統影片的規律來進行敘事,但場景的切換頻率是非常高的,往往是觀眾在觀看一個場景的時候,還沒有理解這個場景想要表達什麼,就已經切換到下一個場景了。電影中最短的一個場景甚至隻有不到十秒鍾,而且沒有任何台詞。高頻率的場景切換使得影片的節奏非常得快,以至於觀眾很難有思考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顧洛北,在看電影時依舊覺得有些糊塗的原因,從結構上進行如此分析,“死亡幻覺”的難懂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再從後者來分析,也就是影片內容本身。“時空旅行奧義”這本書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完全是理查德-凱利自己構建出來的,而電影又是架構在這本書理論之上的。電影中,這本書的內容前後出現的次數屈指可數,即使有在屏幕上出現頁麵的具體內容,但也就短短幾秒,僅夠觀眾把內容閱讀完而已,至於理解的時間卻是一點都沒有給的。恰恰,這本書又是十分深奧的那種書,閱讀之後還需要仔細理解,所以觀眾自然是雲裏霧裏了。
從內容上進行分析,觀眾根本不知道電影故事的體係,自然無法理解那無數事件所代表的意義。所以,即使看了電影,看“懂”了每個事件,卻沒有人能夠理解這部電影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一部晦澀難懂的電影,這就是一部高智商的電影,這就是一部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即使看了五六遍也依舊一頭霧水的電影。這讓顧洛北想起了已經上映的“穆赫蘭道”,還有克裏斯托弗-諾蘭在十年後才拍攝上映的電影“盜夢空間”,如果要論深奧程度,“死亡幻覺”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電影播放結束之後,理查德-凱利、顧洛北為首的劇組主創人員都來到了舞台上,接受現場觀眾的提問。刹那間,全場都是舉起的手臂,看來大家都是滿肚子的疑惑。能夠進場觀看電影的,自然都是專業影迷,而且因為排隊的前後關係,現場的觀眾都是對“死亡幻覺”抱有真心期待的人,所以此時的提問環節自然是踴躍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