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 未能經典(1 / 2)

伯納德-艾辛格看著眼前侃侃而談的埃文-貝爾,腦袋裏思緒萬千,他不斷在思考埃文-貝爾的每一句話,即使他不願意承認,但事實就是,眼前這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有著無窮無盡的想法,他對於“香水”的改編不僅有清晰的畫麵,對於角色還有一個詳盡的認知,甚至讓伯納德-艾辛格自己,都不由開始回憶小說裏的情節,再和埃文-貝爾的所言進行比較。另外一方麵,隨著埃文-貝爾的描述,關於格雷諾耶這個嗅覺天才的形象一點一點在伯納德-艾辛格的腦海之中豐滿起來,這是一個很神奇的經曆。

從1985年“香水”小說問世之後,伯納德-艾辛格就對改編這本小說充滿了熱情,他不由自主會想,用一個什麼樣的鏡頭將嗅覺的體驗帶給觀眾,還有,將一個依靠嗅覺去感悟世界的天才卻變化成連環凶手的故事如何講述出來,讓人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屬於天才的孤寂世界。當然,更重要的是,嗅覺天才變成連環殺手的轉變過程,又究竟讓觀眾看到了人性之中的哪些剖麵。

伯納德-艾辛格知道,這樣一部作品很難在票房上取得進一步的突破,當年“七宗罪”在北美創造了一億三千萬美元的票房,這個記錄的確不是那麼容易超越的。但是,“香水”這個故事就想其名字一樣,散發著迷人的香氣,讓伯納德-艾辛格欲罷不能,他知道,如果不把這個故事搬上大屏幕,這將會是他娛樂事業中最大的一個遺憾。所以,伯納德-艾辛格堅持下來了,這一堅持,前後就近二十年過去了,但是“香水”的故事還是靜悄悄地躺在他的抽屜裏。

聽著眼前的埃文-貝爾在描述著,他要如何用意象、聲響、音樂、色彩的力量,把氣味的氛圍營造出來,他又想如何運用鏡頭把嗅覺的實感傳遞出來。伯納德-艾辛格不由自主就會開始去構思畫麵,然後會出聲詢問埃文-貝爾每一個細節,有時候埃文-貝爾會給出回答,但有時候埃文-貝爾則會說他暫時沒有具體的概念,但是從埃文-貝爾嘴角那狡黠的笑容,伯納德-艾辛格知道,眼前這個少年還是有所保留。看來,埃文-貝爾對於“香水”這樣一部充滿想象的作品也有說不完的創意,至少,這一點上,他們兩個是完全相同的。

不過,在關於男主角格雷諾耶的心理變化路程方麵,伯納德-艾辛格和埃文-貝爾卻產生了分歧,這導致了兩個人直接就爭論了起來。伯納德-艾辛格再也沒有辦法保持淡定的姿態,他已經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埃文-貝爾的討論,當他回過神來的時候,伯納德-艾辛格發現,自己已經被埃文-貝爾說服了。

原本,伯納德-艾辛格是認為,格雷諾耶剛剛進入專業香水世界的時候,隻是留戀一些無生命的花草,又或者有著人的氣味的衣物,夢想學習保存萬物氣味的方法。而一旦這類東西對他的創造沒有了動力,他也就失去了生存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格雷諾耶沉迷到了處,女.香氣的世界裏,這讓他執迷地走向了直接殘殺生命的道路上,隻為了製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香水”,渴望從這樣的香水中找到所謂的“愛”。就是這個欲望,讓格雷諾耶最終走上了終結生命的斷頭台。

但是,伯納德-艾辛格的觀點卻遭受到了埃文-貝爾的猛烈抨擊,他甚至認為,“你根本沒有讀懂‘香水’這本書,聚斯金德先生會很失望的。”這完全觸犯到了伯納德-艾辛格的底線,也直接導致了兩個人的爭吵。

對於埃文-貝爾來說,上一輩子湯姆-提克威的改編算是成功的,但是在角色塑造上的缺失,卻讓“香水”僅僅止步於一部出色的作品,沒有能夠成為一部經典的作品。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角色,埃文-貝爾一直在為之強調的核心。而格雷諾耶作為“香水”這本小說之中唯一的主角,其內心的轉變過程更是重中之重,隻有把這個角色塑造立體之後,才能把整個故事撐起來,走向經典。

上一輩子,湯姆-提克威對故事改編的選擇是好萊塢式的,帶著漫畫英雄式的色彩。因為篇幅和改編濃縮的關係,湯姆-提克威省略了對格雷諾耶這個角色人格形成的前因後果,以及環境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將格雷諾耶塑造成一個傳統英雄和人物成長傳記的結合體。擁有天生嗅覺的格雷諾耶在苦難的人生旅途中,執著地追求著對於純粹美好的夢想,從出生到發現自己的技能,從脆弱心靈的封閉到偉大目標的確立,從詭異凶殘的行動到危險重重的高潮,夾雜著傳統英雄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曆的隱修和磨礪,以及最後救世主般的神奇逆轉和涅槃重生。所有這些元素都是好萊塢意義上草根英雄的必備條件,其實完全可以把湯姆-提克威版本的“香水”看作是“蜘蛛俠”的另外一種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