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情發展的結果來看,十一工作室和康斯坦丁影業的合作自然是沒有崩了,“香水”還是在七月底順利開拍了。但是七月初的時候,埃文-貝爾和伯納德-艾辛格之間的爭執的確是劍拔弩張。
其實埃文-貝爾也想過,如果使用法語對白,這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他的法語現在雖然已經很流利了,但是要傳遞出語言中那種情緒的細微變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埃文-貝爾一直在想,帕特裏克-聚斯金德把“香水”故事的背景放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是隨機的一個舉動,還是有其深意的。
為什麼是法國,而不是德國?僅僅是因為香水起源於法國嗎?所以法國比德國更加適合作為故事的背景?如果隻是如此簡單,那麼要將香水的氛圍徹底烘托出來,法語也是最合適的選擇;如果更深刻探討一下,那麼就必須要注意到“十八世紀”這個時間背景。為此,埃文-貝爾專門花了一天的時間閱讀法國曆史。
提起法國的十八世紀,那麼法國大革命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從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曆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通知,開始了資本主題確立和發展時期。路易十六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了波旁王朝最後一個國王的,也是曆史上第一個被處死的國王。
路易十六,埃文-貝爾不由自主又想起了當初在香波城堡拍攝音樂錄影帶的時候,那段時期的動蕩,放在路易十六這個無心朝政的國王身上,自然別有深意。當然,也是封建社會走向末路的曆史使然。
從“香水”原著小說的背景來看,格雷諾耶先後被兩次買賣,雖然沒有說他是奴隸,但顯然帕特裏克-聚斯金德筆下的法國,應該是進入封建社會默契的法國,腐朽的製度已經開始散發著揮之不去的惡臭。
任何人都知道,提起曆史,是沒有辦法把時間割裂開來看的。如果要研究法國的十八世紀,就必須從十六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的萌芽開始閱讀。十六世紀上半夜,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愈合,瓦魯瓦王朝的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發動了侵略意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鬥爭的序幕。這一次戰爭的殘酷,甚至超過了英法百年戰爭,導致曆史又一度倒退。一直到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繼位後,和平才降臨到法國的土壤上。
修生養息之後,法國皇室王權在路易十四親政時期達到了巔峰,而路易十四又再次與哈布斯堡家族發動了長期戰爭,軍費開支耗費,加上對新教徒的鎮壓、宮廷的奢侈浪費,還有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兩次歉收,人民的不滿達到了一個高峰。路易十五十七,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皇室王權日趨衰落,而持續進行的戰爭,讓路易十六即位時,法國的財政赤字已經達到了駭人的數字。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的不想成,他們對於各種社會製度表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封建製度在法國也進入了最後的末期。
於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在“香水”原著小說之中,格雷諾耶整個人生經曆,其實就是與法國的這段曆史聯係在一起的,資產階級的崛起,反襯著貴族生活的糜爛,國王為了一瓶香水甚至願意給格雷諾耶的香水師傅一係列特權,香水改變社會地位、甚至改變生活的例子,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就做了鋪墊,也為了後麵格雷諾耶通過香水證明自己的存在、利用香水達到控製他人的目的埋下了伏筆。
從彌漫著臭味的巴黎,到人體散發的臭氣,再到格雷諾耶追逐這個世界上唯一純淨的香氣:少女,最後到格雷諾耶開始殘殺少女,利用她們的體香製作香水……全部都是對法國封建社會末期的一種諷刺,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產生衝突的一個側寫。雖然在原著之中,帕特裏克-聚斯金德從來沒有提過什麼階級鬥爭,但是格雷諾耶其實就是一個遊離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外的異類,他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整個社會進入交替曆史時期的矛盾和衝突。
所以,帕特裏克-聚斯金德選擇十八世紀的法國作為小說的背景,不是無的放矢的,也不是隨意挑選出來的,雖然小說真正的內涵是需要讀者自己進行理解的。但是“十八世紀法國”這個背景卻絕對不是毫無意義的。這也是埃文-貝爾最終決定使用法語做對白的根本原因,他希望能夠將原著小說那種深刻的意義融入到電影之中,也許他不會刻意表現出來,但是那種融入電影血液裏的性質,卻是自然而然能夠散發出這種香氣。法語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媒介,因為法語就是十八世紀法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