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媒體所想,吉爾-雅各布邀請埃文-貝爾出任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確不是一個常規的決定,但還是有跡可循的。如果按照最正常的路線發展,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埃文-貝爾順利出任第六十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成為曆史上最年輕的三大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掀起軒然大波;二是埃文-貝爾的年齡和資曆問題還是無法逾越,吉爾-雅各布放棄埃文-貝爾,或者是埃文-貝爾謙遜地婉拒。
事實證明,情況是按照媒體想法進行的,第二種路線。但是在埃文-貝爾的回應當中,卻讓吉爾-雅各布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在埃文-貝爾的回答之中,一切都是按照媒體預想地發展,對於戛納電影節表示奉承,對於自己的資格表示謙遜,最後委婉地拒絕。營造出一個友好和善的氛圍,圓滿地將這次新聞結束。但是唯一的區別就在於,埃文-貝爾的“拒絕”,似乎不是現在式,而是過去式。
那麼情況就演變成為,埃文-貝爾明明拒絕了,但吉爾-雅各布依舊把這件事提了出來。吉爾-雅各布的想法目的不難猜測,無非就是炒作宣傳,又或者是因為被拒絕而懷恨在心,前者的可能性無限大,戛納電影節近年來的商業影響越來越大,吉爾-雅各布的炒作能力所有人都見識過了。
這種情況還有另外一層涵義,埃文-貝爾明明拒絕了,在吉爾-雅各布在公眾場合再次提出來時,埃文-貝爾不僅沒有給麵子地把事情圓過去,而且還刻意把“傷疤”挖了出來。埃文-貝爾的想法目的也不難猜測,無非就是和吉爾-雅各布不歡而散,現在對於吉爾-雅各布利用自己表示不滿,於是桀驁不馴地就反擊了回去。
於是,媒體熱鬧了,新聞爆炸了,吉爾-雅各布慌亂了。
埃文-貝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的內容一切都是真的,準確來說,是百分之九十是真的,唯一不真實的就是:他並沒有在吉爾-雅各布第一次提這件事的時候就拒絕,雖然他心裏就是這樣想的,但是吉爾-雅各布顯然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他就連說客套話的機會都沒有留給埃文-貝爾,就彷佛施舍一般高傲地轉過了身影。現在,吉爾-雅各布沒有和他進一步討論就把事情說了出來——和首映式上的會麵如出一轍,根本沒有經過埃文-貝爾同意的打算——利用他來製造新聞、進行炒作的目的就再明顯不過了。
在埃文-貝爾看來,既然他避不過,就迎頭而上;既然吉爾-雅各布想要炒作,那他就徹底配合一下。
最逼真的謊言,是九成的真實,一成的虛假,這就足以讓所有人都深信不疑了。
埃文-貝爾這逼真的謊言讓吉爾-雅各布百口莫辯,第一,“香水”首映式上發生的情形,隻有三個人知道,他、埃文-貝爾、伯納德-艾辛格,而現在就算伯納德-艾辛格站出來澄清也無濟於事了,因為埃文-貝爾明目張膽拒絕了他的邀請,他沒有任何的緩和餘地;第二,埃文-貝爾陳述的大部分都是事實,關於他資曆、經驗、年齡等方麵的問題,他的謙遜隻會讓輿論認為他是有自知之明才拒絕的,所以吉爾-雅各布就算要解釋,也無從下口,反正結果就是埃文-貝爾拒絕了。
麵對這種情況,其實留給吉爾-雅各布選擇的回應方式已經沒有多少了,一個回應是他就笑嗬嗬地承認埃文-貝爾所說正確,那麼結果就再清楚不過了,他承認了自己的決策錯誤、他承認了自己借助埃文-貝爾炒作,所以這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個回應他笑稱自己隻是開玩笑提了提,並沒有太過當真,把埃文-貝爾推到一個“太過認真”的地步,但一旦他這樣說了,埃文-貝爾隻需要順著他的話往下說“那再好不過,我真的無法勝任”,那麼結果就是事情不了了之,就到此為止了,這是吉爾-雅各布無法接受的結果,埃文-貝爾的耳光都已經逼上眼前了,他居然就讓事情如此簡單地煙消雲散,這絕對是奇恥大辱。
那麼,在鴕鳥般回避問題根本就不算是一個選擇的情況,吉爾-雅各布隻能是一條路走到底了。
不管埃文-貝爾是否拒絕,他都必須表現出十足的誠意,堅定不移地邀請埃文-貝爾成為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這雖然和他之前進可攻退可守的打算不符合,但是宣傳效果依舊,而且也可以展現出他求賢若渴的心態,並且可以完美地解釋他在首映式遭受拒絕之後為什麼在接受采訪時還是第二次提出了這個提案。最終,埃文-貝爾如果接受邀請,“皆大歡喜”;如果依舊拒絕,那就成了埃文-貝爾不知好歹了。唯一的遺憾就是,他必須為埃文-貝爾的年輕承擔巨大的輿論壓力,但隻有這種辦法,吉爾-雅各布才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