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 震撼登場(1 / 2)

頭暈目眩,這應該是所有觀看完“血色將至”之後觀眾的想法,最後一場戲猶如煙花般綻放之後,那冷靜至極的一句“我完事了”,再搭配激昂歡快的小提琴音樂,將座無虛席的電影院觀眾震得腦袋上一片金星閃爍。

當大屏幕上再次出現“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的字幕時,刹那間,所有觀眾集體起立,用最響亮的掌聲為電影送上了自己的讚譽。那雷鳴般的掌聲發自內心、來自靈魂。這不是電影節,也不是首映式,隻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點映了;這裏沒有記者采訪,也沒有鎂光燈關注,更沒有電影主創人員捧場,在場的觀眾隻是真心買票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的普通人罷了,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自發地起立鼓掌。不是為了作秀、不是為了鼓舞,隻是為了將內心的感歎、讚賞、驚豔通過掌聲釋放出來,如此簡單而已。

全體起立鼓掌,這樣的畫麵在電影節或者首映式上屢見不鮮,如果是在多倫多,就算是再不被看好的電影,也毫無疑問能夠贏得這樣的待遇。但是在日常生活的電影院裏,人們看完電影都離場了,誰還有起立鼓掌,不明所以的人甚至會嘲諷一句“作秀呢”,但此時此刻,大屏幕上“導演:埃文-貝爾”、“製片:埃文-貝爾”等字幕在滑動的時候,觀眾的掌聲卻越發炙熱起來,那種內心湧動的情緒就好像源源不斷井噴的石油一般,在激烈地翻滾著。

無論是紐約還是洛杉磯,僅有的兩間上映“血色將至”的院線都是如此,電影結束之後全體觀眾起立鼓掌,他們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對埃文-貝爾的支持,感謝埃文-貝爾奉獻了一部如此精彩的作品。

“震撼登場!”這是來自“紐約時報”尼爾-達西的評論標題,他的開篇隻寫了一句話,“期待了整整半年的作品,埃文-貝爾沒有辜負所有影評人的厚望,以傲人之姿震撼登場!”僅僅是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尼爾-達西對於“血色將至”的推崇了。

在“老無所依”登場之後,幾乎所有影評人都認為這部作品將橫掃頒獎季,即使是受到無數熱捧的“贖罪”,在王者氣勢上還是略遜一籌;而埃文-貝爾出品的“血色將至”則被一致認為是挑戰“老無所依”最有利的競爭對手。

雖然埃文-貝爾今年九月份已經推出了“荒野生存”,但是從題材本身來說,“荒野生存”固然是受到了諸多讚譽,但還是太過小眾了,無法與“老無所依”這個級別的巨鱷相提並論。影評人自然會更加期待堪稱史詩之作的“血色將至”了,而現在,電影正式登場,顯然,埃文-貝爾沒有辜負影評人放在他身上的希望。

“野獸,完美主義者,騙子,凶手,狂妄……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飾演的丹尼爾-普萊維(Plainview)在‘血色將至’之中似乎願意為了贏取合約提供人們所需要的一切,但卻唯獨不願意透露一絲關於他資深的淺顯認識(Plain. View)。

這是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出道以來最偉大的表演,他總是冷酷而神秘地麵對鏡頭,發音低沉、迅猛,沒有絲毫內心變化的痕跡表露,不禁讓人懷疑他的敏銳、狡黠與殘忍完全就是一種天性。從眼神到神情,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用一種內斂到極致的方式呈現出來,那種深入骨髓的顫抖,讓人拍案叫絕!

這同時也是埃文-貝爾又一次的巔峰之作,甚至超越了‘香水’之中的震撼。他依舊延續了自己的一貫作風,以一種客觀的立場帶著某種矛盾的讚賞與批判,將丹尼爾-普萊維這個角色勾勒了出來;而且還將整個社會曆史進程的發展濃縮到了丹尼爾和伊萊這兩個人物身上,不動聲色地講述出來。震撼,卻是久久無法驅散。

埃文-貝爾以一種幾近默片的方式拉開了電影漫長的序幕,在整整十五分鍾的時間裏,我們聽不到任何一句意義清晰的台詞,隻有那嗡嗡的如同呻吟般咕嚕著的弦音伴隨著像肮髒小蟲似的一次次爬下地表空洞的丹尼爾-普萊維。鏡頭之中那廣袤荒涼的沙漠背景之下,人類的渺小被無限放大,那種強悍的大自然之中無情碾壓渺小人類的壓抑感,撲麵而來。

然而更讓人感覺壓抑和震驚的畫麵,卻出現在電影的最後十五分鍾裏,當所有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時,瘋狂最終戰勝了理智——這不是一場矛盾對抗的結果,而是順其自然的演化,鏡頭裏的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就像被魔鬼吞噬靈魂的黑色一般,一下又一下地揮舞著手中的鈍器,砸向了代表信仰、也代表虛偽的伊萊-桑迪。

作為一部講述石油大亨傳奇人生的史詩作品,‘血色將至’對於習慣了好萊塢式大片的觀眾而言或許是平淡的。在電影的大部分篇幅裏,畫麵所呈現的平靜與沉默甚至讓人無法感覺到有事在發生。然後恰恰是這種極為平靜的審視,使它具備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大氣與深刻。這似乎與‘香水’有著天壤之別。不同於‘香水’豔麗到紛繁的色彩,‘血色將至’沒有任何一種明顯的奢華符號來表現出人類在巨大財富麵前可能引發的嫉妒與貪婪,相反是以宗教意義上的推動,在平淡到幾乎接近黑白的畫麵上,悄無聲息地勾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