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將至”所帶來的衝擊力不言而喻,這甚至比去年一部驚豔整個頒獎季的“香水”還具有震撼效果。因為“香水”講述的是歐洲的動蕩,那似乎是一個距離美國有十萬八千裏的國度,在那裏發生的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的交替和動蕩,也許美國也有,但終究不是“美國往事”而是“歐洲往事”。所以,即使“香水”的底蘊再深厚,在北美市場的影響波長也依舊有限。
但這次卻不一樣,“血色將至”講述的是美國的故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故事,活生生的西部開發血淚史,資本擴張和宗教勢力的對抗,濃縮在一個名叫丹尼爾-普萊維的石油大亨身上,震蕩出一部讓人蕩氣回腸的史詩巨作。
1941年,當時年僅二十五歲的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傳記體影片“公民凱恩”,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曆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複雜真相。
“公民凱恩”可以說是美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實驗影片,被譽為“現代電影的紀念碑”,在幾乎所有的電影排行榜上都風光無限,被視為“電影史上四大影片”當之無愧的冠軍和頭號經典。這部純粹的電影史詩是一部對生活高度凝練、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心理世界的理性體驗的影片,摒棄了當時通行的電影美元原則,構思新穎的仰角鏡頭和簡約而富有表現力的縱深鏡頭等等,完全改變了好萊塢的傳統影片拍攝方式,成為後世無數電影人膜拜的巔峰。
一直到六十六年後的今天,“公民凱恩“始終都是各大電影雜事評選的世界電影十大佳作。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奧遜-威爾斯對於拍攝方式的大膽創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通過一個報業大亨的一生去折射整個時代背景之下的深刻內涵,也是讓人歎為觀止的。
可以說,“公民凱恩”無疑是十分深奧的,在當年上映的時候,其實影評人並沒有完全看懂這部電影的價值,雖然讚譽如潮,但卻始終沒有能夠達到一個巔峰,在鼎鼎大名的奧斯卡上更是隻收獲了一座最佳原創劇本的小金人而已。然後,隨著時間的推進,“公民凱恩”的價值逐漸體現了出來,也成為了奧斯卡曆史上遺珠之憾的頂尖之作。
在過去六十多年裏,以人物傳記來折射曆史更替的作品數不勝數,其中“阿甘正傳”也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巔峰,但要達到“公民凱恩”高度的作品卻始終沒有能夠再次出現。而這一次,“血色將至”上映之後,“電影評論”的克裏斯-範朋克用一句“二十一世紀的‘公民凱恩’”將這部電影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峰!
“奧遜-威爾斯二十五歲拍攝出了‘公民凱恩’,名垂青史;埃文-貝爾二十五歲時拍攝出了‘血色將至’,即將載入史冊!”克裏斯-範朋克這一次比一向鋒芒畢露的尼爾-達西更加開放,無論是標題還是開篇之語,都將埃文-貝爾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毋庸置疑,二十五歲的埃文-貝爾已經給我們帶來太多太多的驚喜,‘血色將至’僅僅是他導演的第六部作品而已,但回顧一下他的導演生涯,卻讓所有的讚美之詞都蒼白無力。三個月前,一部肆意揮灑的‘荒野生存’還在腦海之中揮之不去,而現在,一部壓抑到極致的‘血色將至’又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點燃了引信。
埃文-貝爾用他的才華為我們奉獻了一部資本主義擴張的血淋淋曆史,更是一部人性自我掙紮、自我毀滅的真人秀。
一直以來,埃文-貝爾的年齡都讓人們擔心不已,斯坦利-庫布裏克三十七歲的時候還隻是一個因為拍攝黑色電影‘殺手之吻’而剛剛在好萊塢展露才華的‘年輕導演’,而埃文-貝爾卻已經成為奧斯卡導演殿堂裏不容忽視的一員,連續三年入圍最佳導演獎的角逐,讓埃文-貝爾已經成為導演行列之中傲然的存在,這種過早顯露的才華和過早到來的成就,足以令人不安,但‘血色將至’的深刻和純粹卻讓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必然。
‘血色將至’這部改編自厄普頓-辛克萊1927年創作的小說‘石油’的作品,在埃文-貝爾的鏡頭之中,僅僅塑造了兩個人物,丹尼爾-普萊維和伊萊-桑迪,其他所有人物都是為了烘托這兩個人物而存在的。
一個從沉默寡言的礦工開始,發跡成為一手遮天的石油大亨;一個則是借助著宗教勢力的擴張,靠著卓越的口才,從一個貧苦農家的窮兒子成為了名震一方的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