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 一顆蘋果(1 / 2)

其實不用山姆-瑞德來說,埃文-貝爾自己也算過這筆賬。

按照上一輩子的發展來看,“美國偶像”真正走下坡路是從第九季就開始顯露苗頭的,特別是西蒙-考威爾離開了“美國偶像”之後的第十季,整個下滑的趨勢可以清楚看得到,那是2011年。

2011年,發源自荷蘭的歌唱選秀節目“美國之聲(The. Voice)”登陸美國,西蒙-考威爾在離開“美國偶像”之後則帶著“X因素”來勢洶洶。在強烈的衝擊之中,本身競爭力開始下滑的“美國偶像”逐漸顯露疲態,在強撐了一季之後,第十一季時,“美國偶像”的收視率終於被“美國之聲”衝垮了,十年的不敗神話一夜之間崩塌。

“美國之聲”這檔節目本身雖然也是歌唱選秀節目,但賽製十分有新意。節目由三個階段組成,盲眼海選、隊內擂台賽和最終的直播秀。節目融入了“美國偶像”和“X因素”的賽製,集二者之大成,而後又加入了新鮮的環節。

在海選階段,四位導師將會在盲眼海選中通過大約一分鍾的選手演唱來決定是否邀請該選手加入自己的隊伍,如果多位導致選擇了同一位選手,選擇權則交給選手自己。這個盲眼海選就將歌手的聲音特色無限放大,所有的其他主觀因素都被排除,也成為了“美國之聲”最大的亮點,也屢屢是收視率最高的部分。

而通過海選之後,則采用了“X因素”的導師製度,導師們的隊伍也就確定了。首先導師會在隊內進行對抗,決定誰進入直播賽;最終的角色則進行直播比賽,由觀眾投票選出勝者。

在歌唱選秀節目已經固定在“美國偶像”和“X因素”的印象上之後,“美國之聲”完全可以說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選秀方式,立刻就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在第一季播放之後,第二季就迅速吸引了大量觀眾,完成了對“美國偶像”這個收拾霸主的逆襲。

可以說,“美國偶像”的沒落是有多方麵因素的,一方麵是“美國偶像”自身頹勢盡顯,十年製作同樣一種類型的節目,吸引力確實是在不斷下降的;一方麵是西蒙-考威爾的出走,帶來了“X因素”,使得“美國偶像”缺少一大看點的同時,也多了一個競爭對手;一方麵是“美國之聲”帶著一股新鮮空氣席卷而來,吸引了人們的視線。

所以說,為什麼是2011年,不是之前或者之後,這是有講究的,終究也就是一個時機的問題。

不過,這一輩子情況卻又發生了一點改變。由於埃文-貝爾集權一家獨大——“美國之聲”、“美國偶像”、“X因素”的版權都在埃文-貝爾一個人手上,這使得情況變得不一樣起來。

第一個就是西蒙-考威爾離開“美國偶像”的時間變得不確定起來,如果埃文-貝爾願意放手,讓西蒙-考威爾帶著“X因素”前來美國,那麼西蒙-考威爾完全有可能今年“美國偶像”第七季結束之後就自立門戶。至於“X因素”落戶誰家,就看是西蒙-考威爾向埃文-貝爾購買版權抵達美國,還是電視台親自上門購買版權,打包西蒙-考威爾一起來美國了。前者的幾率大一些,因為西蒙-考威爾就想著自立門戶呢。

其次是“美國偶像”的吸引力下降,其實“美國偶像”這個平台的吸引力有部分原因是與YouTube領銜的視頻網站掛鉤的。“美國偶像”和YouTube都是展示自我的平台,隻是麵向群體不同,前者是電視觀眾,後者是網友;但是前者的勝者隻有一個,前十名能夠出專輯的可沒有多少;後者則是人人都有展示機會。某種程度上來說,上一輩子在2010年之後的時間裏,YouTube上唱響自己的草根歌手就越來越多,這是搶占了“美國偶像”資源的一個平台。而現在,YouTube遠遠比上一輩子強大了許多,這也使得“美國偶像”在第七季收視率方麵下滑的態勢顯然嚴重了許多。

再就是埃文-貝爾的個人號召力,不是說埃文-貝爾推出“美國之聲”就可以立刻吸引到無數參賽選手,而是說由選秀之父推出的新型選秀節目,勢必會吸引無數人的目光。這比上一輩子“美國之聲”登陸美國時的情況就好了許多,也為未來的崛起創造了先天優勢。

埃文-貝爾之前就和泰迪-貝爾私底下說過,五年之內是不會為“美國偶像”樹立競爭對手的,因為在五年之內“美國偶像”的優勢是很明顯的,即使有對手也很難衝擊“美國偶像”的位置。而現在已經是七年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