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 精彩絕倫(1 / 2)

在對於“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的一片讚譽聲中,“首映”雜誌的影評就顯得有些氣急敗壞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抓住觀眾的心,從頭到尾都讓人遊離在劇情之外。笨重的蝙蝠俠,隻是一個符號的存在,沒有真正的武力和智慧,也沒有強硬的決斷和能力;愚蠢的雙麵人,輕而易舉就被挑撥墮入黑暗,即使是硬幣決定生死的邪魅也比不上‘老無所依’的冷血殺手;瘋狂的小醜,為了犯罪而犯罪,沒有任何的人物塑造,沒有任何的人物情感,除了像馬戲團的小醜一樣四處奔波之外,很難說出小醜到底做了什麼。

慌亂繁雜的故事線裏不停穿插各種不符合常理的好人打好人的片段讓增加作品的戲劇化,淺薄生硬的人物形象在沉重多餘的故事之中變成一個個蒼白無力的臉譜。可以看出諾蘭努力想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漫畫英雄電影形式,隻可惜,野心太大篇幅太短,以至於全盤皆輸。”

類似於“首映”這樣為了批判而批判的影評其實並不多,因為這對於雜誌來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體現,艾略特-卡特即使一向喜歡與埃文-貝爾唱反調,但總是會找出合理的依據來維持自己的專業形象。但這一次,艾略特-卡特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有一個“首映”站起來了,有千千萬萬個稱讚支持的聲音冒出來了。

來自英國的“帝國”雜誌就首當其衝,人們都說,美國有“電影評論”,那麼英國就有“帝國”。不是因為二者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相當,而是因為二者對於埃文-貝爾都是一致的推崇。比起“電影評論”來說,“帝國”對於當今英國的驕傲埃文-貝爾更是推崇備至。

“黑暗、冷酷、鬼魅又夢幻,‘黑暗騎士’絕非‘卓越’這個詞彙就可以形容的,它可能是影史上最出色又最可怕的漫畫英雄改編電影。

雖然同樣是克裏斯托弗-諾蘭執導的,但‘黑暗騎士’至少比‘俠影之謎’出色了兩個級別,這部續篇標誌著諾蘭導演風格完全達到了成熟,一如‘香水’之於埃文-貝爾的重要性。

諾蘭和埃文一樣,是好萊塢少數幾個從來沒有拍過爛片的導演,一部接著一部的作品,不斷完善著自己的技巧,並且達到了巔峰。不過諾蘭和埃文又有所不同,埃文執著於將角色在社會背景下的反應代入生活的反思,而諾蘭則更加傾向於在黑暗層麵下深入探討負麵情緒。

在觀看首映之後的二十四小時內,我的大腦無法做出任何的思考,精致宛若畫卷的畫麵,精彩宛若名言的對白,尤其是小醜的台詞,更是讓人久久難以忘懷。埃文-貝爾對其華麗而恐怖的演繹,告訴了所有人,他是一名出色的演員,足以載入史冊的巔峰級演員,小醜這個角色應該為他自己贏得一尊奧斯卡,至少是一個提名。在角色黑暗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和其歹毒的本質中,埃文-貝爾的演出遠遠超過了傑克-尼科爾森的經典!這更是超越了去年丹尼爾-普萊維給所有人帶來震撼的一次演出!

比起所有的‘蝙蝠俠’係列電影來說,‘黑暗騎士’都輕而易舉成為了最佳,出色的基礎,龐大的基調,豐富的劇本,精彩的人物,深遠的潛台詞,將電影推向了巔峰。

克裏斯托弗-諾蘭將克裏斯蒂安-貝爾、邁克爾-凱恩和摩根-弗裏曼再次招到麾下,而加裏-弗裏曼飾演的戈登和艾倫-艾克哈特飾演的丹特,兩者都將盡力幫助蝙蝠俠對抗和摧毀哥譚市的犯罪組織。這次選擇最出色的選擇莫過於采用了瑪吉-吉倫哈爾來飾演故事中唯一的女性角色——這個角色在‘俠影之謎’中被凱蒂-赫爾姆斯演繹得非常蒼白。當然,諾蘭最卓越的選擇還是埃文-貝爾!這也成為了‘黑暗騎士’最大的亮點。

在這一點上,克裏斯托弗-諾蘭顯然比蒂姆-伯頓和喬-舒馬赫都明智。

‘俠影之謎’的主題是蝙蝠俠的誕生,諾蘭用一個漫長而嚴肅的故事將布魯斯-韋恩完整地塑造了出來,並且將所有中心角色都打造成性,而電影之中那個從心理層麵營造的冗長結尾,則暗示了該係列電影可以繼續著光輝前景,而這部新片則完全履行了這種願望。

‘黑暗騎士’的主題則是正義與邪惡的拉扯,蝙蝠俠試圖改變哥譚市的過程中,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彼此交纏,成為了最大的衝突。2005年的那部電影暗示了衝突擴大的威脅,因為在追擊該市的犯罪組織和破壞他們的利益的時候,蝙蝠俠將激起黑社會作出更大的回敬。換句話說,這是他在哥譚市的正義舉動帶來的負麵效應,而他把這種結果故意或無意地帶向表麵,從而也模糊了絕對正義和絕對邪惡之間的界限。最後,這個新的故事更加複雜,在道德上更加的曖昧,也有了很多既定義‘英雄’又定義‘壞蛋’的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