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貝爾知道,肖恩-霍爾醞釀的大決戰終於到來了。這一切來得是如此快速如此迅猛,“世界新聞報”根本沒有做好抵抗的準備,就被鋪天蓋地的醜聞所淹沒。但即使如此,埃文-貝爾還是感到憤怒,當他看到“衛報”一條條含著血淚的控訴,內心的寒冷根本無法控製。
不僅僅是為米莉-道勒等幾位受害的女孩,同時也是為整個新聞界的現狀。
由於上一輩子記者的身份,埃文-貝爾對於這次事件的感觸是更加深刻的。回顧一下當初誹謗事件的爆發,其實就是因為媒體對於公眾人物的區別待遇。
當涉及到公眾人物的新聞時,新聞道德就變得十分薄弱,新聞的真實性、人物的隱私權都退居其次,八卦、爆點、內幕在人們的好奇心和偷窺感之中成為了第一要素。所以,全方位爆料公眾人物的隱私,就成為各大報紙掙錢的有效手段;不顧新聞的真實性,以刺激為第一準則的新聞,也成為了報刊雜誌娛樂版麵裏的常客。看圖說故事、胡亂猜測演繹、無根據的爆料推測……這些看似完全荒謬可笑的新聞炮製手段都不再重要,隻要是與公眾人物相關的新聞,都變成了特殊的存在。
這一點,即使在法律上也是有漏洞可循的,因為在公眾人物的身上,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公眾的知情權發生碰撞時,法律是以維護新聞媒體的言論自由為主,這就導致了公眾人物在與新聞媒體的交鋒之中總是落於下風。
回想誹謗事件的始末,沒有確切證據的推測、一麵之詞的打擊、負麵言論的施壓,公眾在媒體的引導下對埃文-貝爾進行了全方位的譴責,但卻沒有人會同情埃文-貝爾的遭遇,也沒有人願意站在埃文-貝爾的角度去思考,看看那些記者媒體甚至於去騷擾凱瑟琳-貝爾、泰迪-貝爾,這可以說是記者們為了獲取新聞的激進行為,但同時也可以認為是公眾們對負麵新聞的渴求刺激、放任、乃至慫恿記者們做出這樣的行為。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米莉-道勒這樣一個無辜女孩的身上時,公眾們才開始感覺到了危機。因為不再是隻有公眾人物會遭受到媒體的欺壓了,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成為鎂光燈下的受害者。
被成為無冕之王的記者就是“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裏的蝙蝠俠,隻是現在無冕之王手中的武器不再是對準小醜,而是對準所有平民,這種來自於內心的膽寒,足以讓每一個人都瑟瑟發抖。但為什麼無冕之王會把利刃對準平民呢?平民們的放縱又是否有催化劑的作用呢?
這才是埃文-貝爾感到內心寒冷的根本原因,他憤怒,同時也無奈。這也是埃文-貝爾願意幫助肖恩-霍爾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為了打擊“世界新聞報”,更是必須讓整個新聞界都意識到:他們手中掌握的武器是有多麼強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無冕之王們手中的照相機、錄音筆和打字機能夠帶給人們無數信息,但同時也能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傷害。
埃文-貝爾原本是打算在二十四日站出來表示,自己一直飽受竊聽的苦惱,但是事情的發展之迅猛顯然是超出了他的預料。許多人總是以為媒體的力量是一個很虛幻的詞,即使有當初誹謗事件的壯觀,人們依舊覺得一夜之間就因為幾條信息而翻天覆地的情況太過不可思議。
但事實上,在二十一世紀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能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更加強悍。當埃文-貝爾二十六日重新回到倫敦時,竊聽醜聞的發展已經翻天覆地了。
埃文-貝爾是在議會大廈門口的遊行隊伍之中被記者們發現的,今天的遊行是由英國一個致力於推動社會改變組織“三十八度”的成員策劃的,他們要求對電話竊聽案進行公開聆訊,這一遊行最終吸引了超過一千名市民的參加,可見這次竊聽醜聞已經了全民的公憤。
埃文-貝爾抵達希思羅機場之後,就直接前往了議會大廈,加入了遊行的隊伍。今天的遊行贏得了大批公眾人物的支持,包括了和埃文-貝爾一直不對盤的休-格蘭特、曾經在“真愛至上”裏有過一麵之緣的馬丁-弗裏曼、還有飽受竊聽困擾的裘德-洛和西耶娜-米勒。不過即使焦點再多,埃文-貝爾的出現還是輕而易舉就贏得了所有媒體的注意力。
記者一擁而上,瞬間就把埃文-貝爾淹沒了,周圍伸過來的話筒就好像一座座碉堡一般,將埃文-貝爾團團圍住,埃文-貝爾的任何一點聲音都會通過話筒被錄音機記錄下來,人們不僅想要了解埃文-貝爾拒絕女王授勳到底是不是事實,還想進一步了解埃文-貝爾對整個竊聽醜聞的看法。當然,埃文-貝爾親自出現在三十八度組織的遊行現場,就足以清晰表達他的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