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和“電影手冊”的及時影評,顯然對“朱諾”是讚不絕口,對於埃文-貝爾導演生涯中最大膽的一次嚐試,用輕快陽光的手法呈現一個小品,與“香水”、“血色將至”的厚重截然不同,甚至於比“陽光小美女”還更加幽默輕鬆,但整部作品呈現出來的厚度卻絲毫沒有因為電影的喜劇風格而有所減弱,依舊引起了人們的無限深思。
親自前來威尼斯支持埃文-貝爾的克裏斯-範朋克就在“電影評論”上發表了對“朱諾”徹底剖析的一篇文章。
“犀利的主題,埃文-貝爾烹製的精美大餐”,克裏斯-範朋克難得有略顯調侃的語氣撰寫了影評,也可以看出他對整部作品的喜愛。
“當我們麵對自己喜愛非常的作品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失語的狀態,那就是再華麗的辭藻、再精致的讚美、再驚豔的誇獎,也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因為任何語句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根本無法清晰傳遞出內心洶湧的情緒。‘朱諾’就是這樣一部作品,輕鬆詼諧的台詞、陽光清新的畫麵、俏皮個性的人物,這一切就好像是剛剛出爐的巧克力甜甜圈,絕對是香甜與美妙的結合體。
‘朱諾’的敘事風格就注定了,這是一部更加傾向於喜劇的作品,相比於未成年懷孕和墮.胎這樣沉重的話題,‘朱諾’從電影開始的第一秒鍾就讓所有觀眾進入了輕鬆雀躍的觀影經曆,恍惚之間,我們隻記住了自己臉上的笑容,卻忘記了這個故事的沉重。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當這樣一個故事打上埃文-貝爾的烙印時,我們不得不感歎,埃文用一個個看似簡單而充滿幽默的細節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深奧而深刻的主題內容,引發我們無限的反思。
正如故事的主題,未成年懷孕和墮.胎是電影傳遞出來的第一道信息。
當朱諾確認自己懷孕之後,她和好友莉亞的第一反應都是墮.胎,這就是社會現實,因為僅僅十六歲的朱諾,她無法肩負起孩子的責任,當未成年這個前綴與母親聯合起來,這就成為了社會現實中最沉重的一部分群體。
在整個電影的過程中,關於這方麵的筆墨並不多,但埃文還是通過B超技師、學校老師等人的視角將這種社會沉重感傳遞了出來。人們對於未成年懷孕的態度是譴責的,是無法理解的,甚至是鄙視的,但埃文卻告訴我們:你沒有資格評斷別人,因為你不是當事人,你永遠不知道當事人的真實情況。
其實埃文通過‘朱諾’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未成年懷孕,沒有人想要麵對這樣一個事實,即使當事人也不願意,但社會對此並不需要太過譴責,因為每一個目光都是投射在當事人身上的一把利劍,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朱諾的,無法承受起重壓而完全崩潰從而導致自暴自棄的故事層出不窮。回顧一下以前關於未成年懷孕的故事,在社會的壓力下支離破碎的記憶信手拈來,那部並不為人熟知的‘殺嬰少女’,就用完全冷酷而理智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因意外生產而導致嬰兒死亡的少女母親,那是一部完全冰冷的電影,在展現早孕和倫理道德上顯得非常嚴肅和深沉。
未成年懷孕是應該控製,這對於整個社會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但如果事情發生之後,比起譴責、責備、鄙視、排斥來說,學會接納、引導、調整,讓社會變得更加寬容,也讓未成年懷孕的問題能夠得到更加合理的進展,是不是更加合適呢?
而在墮.胎問題上,埃文著墨的鏡頭更是寥寥無幾,但他卻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那就是選擇!而埃文還將這種觀點模糊化了,不僅僅是墮胎的選擇,還是人生的選擇。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無數個選擇需要決定,甚至於每天都有選擇在大腦裏進行,比如說我是否應該看這篇影評,比如說我看完這篇影評是應該思考還是鄙視。選擇,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塑造我們生活的直接手段。
但我們往往將選擇的重要性無限放大,許多人都喜歡說,如果當初我選擇了哈佛大學,也許現在的生活就不一樣了;如果當初我選擇了棒球,也許現在大聯盟裏就有我的一席之地了;如果當初我選擇了珍妮作我的畢業舞會舞伴,也許我們現在會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了……似乎不同的‘選擇’才是導致我們生活一團糟的罪魁禍首,當我們卻忘了,這些‘選擇’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類似於墮.胎這樣的嚴重問題,其實每天都在上演,得知癌症時到底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總統大選時到底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畢業時到底是自主創業還是進入公司,這些選擇都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但我們卻忘記了,選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選擇之後的堅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