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的是,“在雲端”掀起了軒然大波,一同埃文-貝爾之前的所有作品一樣,隻是這一次的影響似乎更大了一些,因為“在雲端”直接將處於經濟危機動蕩不安的社會情況赤果果、血淋淋地揭示了出來,戳中了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恐懼。
“冰冷中的溫暖”,尼爾-達西為“紐約時報”撰寫的這篇影評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同樣吸引許多人注意的還有“電影評論”克裏斯-範朋克的評論,這兩位專業影評人如今都已經是業界響當當的存在,而他們對於埃文-貝爾電影剖析的準確和深刻,更是一次不落地出現在每一部埃文-貝爾的作品之中。
“在埃文-貝爾的作品裏,似乎總是貫穿著一種冰冷的殘酷,如同蜥蜴那冰冷的血管,在電影的脈絡裏蜿蜒卷曲。但他又不是血淋淋地將生活解剖開來展示出人生的絕望,他將所有的思緒都融入到或嬉笑怒罵或平靜淡然或瀟灑自由之中,讓我們悄然將自己的防線放下,可是當笑過之後,眼眶裏也找不到眼淚的痕跡,自由一聲抑鬱的歎息,嘴裏全是苦澀。但絕望過後,卻也總有那麼一兩句話、一兩個細節,讓冰塊泛光、寒意透暖,讓人依舊繼續等待黎明,等待雨過天晴。
‘在雲端’講述的是裁員專家瑞恩的故事,在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瑞恩必須一年到頭飛在雲端之上進行自己的工作,對於瑞恩來說,雲端之上才是他的生活所在,機場才是他的家。
當有人批評瑞恩這種方式脫離人群作繭自縛時,他用‘我總是被人群包圍’來當擋箭牌,但狂歡卻是一群人的孤單,一群寂寞的陌生人緊緊相擁,希望用狂歡來派遣自己內心對寂寞的恐懼,這就是瑞恩。
但比瑞恩的生活方式更令人沮喪的內容是他的工作內容:裁員。當娜塔莉聽到被她解雇的援用絕望威脅要自殺的時候,她不得不逃離現場去平複情緒,但作為觀眾,我卻很難同情這個職業,尤其是娜塔莉——因為她將裁員變得更加冰冷更加殘酷更加絕望。壞消息使者是個兩麵不討好的角色,但比起使者的這份尷尬或強裝出來的尊嚴,還有一遍遍重複的虛假勵誌場麵話,那些麵對鏡頭講述自己失業經曆的真實人們,那份從心底真實流露出來的絕望、恐懼、震驚、迷茫、無助、委屈、憤怒、受傷,才是真正的可怕。在這一片經濟危機之中,也許唯一能夠帶來安慰地也就隻有家庭,隻有親情了。
可諷刺的是,瑞恩的人生哲學卻是輕裝上陣,他躲避與人相處,即使是他的直係親人;他避免固定關係,即使在喧鬧人潮之中形單影隻。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選擇,並非通過一句‘改變’就能夠扭轉局麵。
在電影裏,亞曆克斯的存在是如此特別,她對家庭與婚姻關係的選擇是鏡頭裏一直沒有顯現出來的伏筆,粉碎了一切人與人關係中有關希望、安定的虛幻未來。在這之後,最終出現在觀眾眼前的真相和自由一個:人生是條孤單的單行道。即使再親近的關係,再濃烈的感請噶麼,再多緊實密集的平行線,孤獨地走向墳墓依舊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最終結局。
這就是埃文-貝爾的殘酷。那麼溫暖呢?
還好人生除了終點還有過程,即使過程不好也還有童年回憶,童年不幸還有親朋好友,形單影隻還可以投身事業,事業不順地總有家庭,家庭破碎的還有愛好,愛好不同的還有夢想,就連夢想都沒有人總能看著別人實現夢想,而別人夢想都看不到的人至少還有自己。
但如果喪失了自我怎麼辦?那麼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個瞬間,就成為了希望所在。暴雪寒冬裏的簡陋婚禮,機場萍水相逢的短暫體溫,冰冷職場的一份推薦信……這一點點光芒、一點點熱量,支撐著我們在人生這條孤單寂寞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堅持下去,盡管荊棘滿布,盡管真相殘忍。
如果僅僅是止步於此,那麼這就不是埃文-貝爾了,事實上,瑞恩的工作在埃文-貝爾的鏡頭之中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在這個優勝劣汰的社會裏,裁員的工作即使瑞恩不去做,也一樣會有人用更殘酷更直接的方式去做,娜塔莉的視頻會議就是如此,這無疑是對那些都市競爭中落敗者更深刻的殘忍,因此瑞恩堅持當麵裁員的原因,不止是延續自己生活方式的避風港,同時也有撫慰這些受傷人的含義存在——雖然這有些諷刺,一如格雷戈所說‘從胸前捅刀子就比背後捅刀子強嗎’,但這一切卻是真實存在的,正麵捅刀子的確痛苦會少一些。隻是瑞恩一直沒有明白這一點,一直到亞曆克斯的離別、家庭的回歸,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保護者,哪怕他要繼續過這種孤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