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 寂寞飛行(1 / 2)

“在雲端”這部被期待為後“朱諾”時代埃文-貝爾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作品——“一天”可不是典型的藝術電影,所以進行點映的時候,其實想要看笑話的人絕對不少,看看首映式上那些記者屢次提到十一工作室現在在圈內受到排擠的情況就略知一二了。

事實上,娛樂圈內的利益哪有那麼簡單,從當初“莎翁情史”擊敗“拯救大兵瑞恩”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開始,韋恩斯坦公司就是好萊塢許多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但這些年也沒有看到韋恩斯坦兄弟被真正排擠,所謂的嫉妒、埋怨、排擠,其實也就是一種負麵情緒的代名詞罷了。最主要的體現,絕對不會是小學生那樣簡單說一句“我不和你玩了”就結束,而是用更加挑剔的眼光去對待。

十一工作室和埃文-貝爾目前麵臨的就是這種情況,每一次的作品都勢必會遇到更加苛刻的審視目光。而這一次,“在雲端”在挑剔的影評人眼光之中,埃文-貝爾依舊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威廉-伍德為埃文-貝爾的作品撰寫影評,這不是新鮮事,但威廉-伍德這一次對“在雲端”史無前例的專業生動解讀,卻是十分難得的,畢竟威廉-伍德不是專業影評人出身,他更習慣於用觀眾的視角、用攝影師的視角去對埃文-貝爾的電影進行闡述,而不是解讀。但這一次,威廉-伍德的感觸顯然是再深刻不過了。

“‘荒野生存’上映時,有人說那是埃文-貝爾的真實寫照;‘一天’上映時,又有人說那是埃文-貝爾的故事折射;‘在雲端’上映時,還是有人說這就是埃文-貝爾的人生軌跡。真的是這樣嗎?

不管真相是否如此,但卻沒有人會否認,埃文-貝爾的鏡頭依舊是如此深入人心,輕而易舉地就摧毀所有心理防線,讓人繳械投降。這一次也不例外。

故事裏的瑞恩是一個生活在雲端之上的人,把機場當做客廳,把酒店作為休息室,在貴賓卡、會員卡的包裹之中,迎來人生每一天的起承轉合。當然,身為裁員專家的這一份工作更使得他的身份特殊起來,這樣的生活當遇到試圖改革他工作的娜塔莉時,發生了改變。

埃文-貝爾選擇的視角一如既往的獨到,對於故事的特殊解讀更是貫穿始末。瑞恩這份四處裁員的工作,成為了電影前半部分的最大看點之一,讓觀眾們在承受著裁員這個過程痛苦的同時,卻也對瑞恩工作產生了好奇。而散落在故事各個角落裏的幽默,延續了‘朱諾’時那種讓人嘴角露出微笑的戲謔風格,也將整個觀影過程變得十分愉快。

當然,如果僅僅隻有幽默感,這是不足以支撐‘在雲端’成為年度最佳驚喜的。這一次埃文-貝爾十分意外地煽情了一把,不過這種煽情放在整部電影的節奏裏,卻有別樣的特殊意義。

埃文-貝爾雇傭了大量非職業演員的普通人采用偽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將裁員這一行為無比真實地呈現出來。失去工作的人在鏡頭前的真實情緒甚至有些誇張,在侃侃而談之間,觀眾們就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世界支離破碎。此時,瑞恩的種種理論和勸解,聽上去都是一堆****。

要知道,這種最為真實甚至有些刻意煽情的宣泄卻恰恰是來自於生活的殘酷,這不僅給了電影表演氣場上一種無法捉摸的貼近感,更關鍵的是通過普通人最直接的反應,將瑞恩那看上去很完美的終結者式工作反襯的冰冷和荒謬,進而引發瑞恩這個人物的矛盾感,並且逐漸從瑞恩的身上發現問題:帥氣的外貌、瀟灑的行為、優雅的氣質,在這之後也隱藏著冰冷的寂寞和生活的無奈。

所以說,從電影一開始那一絲與埃文-貝爾電影風格格格不入的氣息就直接進入了大屏幕,原本我們都以為這是埃文-貝爾對自己電影風格的一次巨大顛覆,但事實上卻是埃文-貝爾的又一次伎倆,將不安的情緒悄無聲息隱藏在了每一個觀眾的心裏,或者準確一點來說,就是將每一個觀眾都從電影院這個世外桃源代入了外麵那大雪紛飛的現實之中。然後在埃文-貝爾的鏡頭引導下,所有觀眾的情緒從冰冷到溫暖、再又從溫暖回到現實的殘酷之中,劃出一條優美的弧線。

於是,當電影中的背包理論出現之後,觀眾會先注意到埃文-貝爾飾演的瑞恩的談吐風趣和幽默睿智,在很長一段時間,觀眾都會沉浸在他的無窮魅力之中,認為他所講述的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的溫情流露,然後轉過頭來才會發現這一切是如此冰冷如此無奈。瑞恩不僅僅是沉迷甚至是受困於這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