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5 電影之夢(1 / 2)

“紐約客”這篇對“盜夢空間”進行深層分析的影評,與目前所有人對電影框架結構進行分析的熱潮截然不同,他將整個故事最為深層的概念和想法都拿出來一一剖析,可以說是將“盜夢空間”當做一個藝術品來進行分析,同時也將克裏斯托弗-諾蘭和埃文-貝爾聯合執導的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展示出來,至於那一句“神作”的說法更是讓這篇技驚四座。

“站在整部電影的高度來看,從電影拍攝實踐的角度來觀察,那麼‘盜夢空間’之中植入意念的整個過程,其實完全就是創作電影的流程。

目標心理利用的邏輯對應的是劇本創作,團隊成員的構架對應的是演員的甄選與訓練,夢境構架的設計對應的是場景調度,而夢境層次的起承轉合則是電影的後期剪輯和製作,故事之中對於多重夢境的表現,基本上就是對應一部驚險懸疑動作電影的拍攝過程。

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已經被拍得毫無新意的動作片,居然也可以拍攝得如此有新意、如此充滿想象力、如此環環相扣、如此精彩紛呈。這恰恰也就是隱藏在‘盜夢空間’這部電影背後的最大亮點:在於讓人們體會應該如何拍攝好一部電影。說到底,這就是一個表現創造力、展現想象力的過程。

此時再去回顧‘盜夢空間’的故事,我們都會發現,整個觀影過程就是一邊接受編劇導演的設定,同時一邊繼續補充然後完成自我設定的一個過程,而這一點,就是電影裏提到的有關夢境構建的基本願意之一。

換而言之,通過‘盜夢空間’,諾蘭和貝爾不止對觀眾植入了自動完成故事的意念,同時還植入了體會電影創作的意念,這使得整部電影脫離了經典的行列,成為一部神作。

記得埃文-貝爾曾經出演過一部叫做‘改編劇本’的電影,這部電影就真實地講述了編劇進行劇本創作過程的艱難和痛苦,而埃文-貝爾通過這部電影的精彩表演拿到了他人生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這一次,埃文-貝爾聯手克裏斯托弗-諾蘭創作出了‘盜夢空間’,將整個創作過程生動而真實地展現在所有人麵前,這是一個絕對大膽的嚐試。夢境等於夢想,柯布帶領的團隊建造了一個夢境,視線了他的夢想;同樣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勇於構建夢想並視線它的,有無數人,埃文-貝爾和克裏斯托弗-諾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許,這就是隱藏在‘盜夢空間’故事背後又一個引人深思的亮點。

有那麼一些電影,它的出現,會改變人們對電影的看法,讓所有鍾情熱愛電影的忠實影迷們意識到,原來電影還可以如此拍!‘盜夢空間’正是這樣的作品。

今年夏天的好萊塢讓人十分失望,除了‘玩具總動員3’之外,始終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這讓今年的暑期檔成為了動畫片的樂園,而影迷們激動的心情卻跌入了一個低潮。但是‘盜夢空間’的出現,卻像是一道耀眼的光芒,足以點燃所有電影愛好者的所有希望,即使整個好萊塢就此沉淪,我也不會有任何遺憾。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還在視線之內消散沒有多久呢,但我卻不認為這是頭腦發熱的一種追捧。我從來不認為埃文-貝爾和克裏斯托弗-諾蘭是什麼電影大師,因為大師是平生成就的一種總結,克裏斯托弗-諾蘭沒有達到這個高度,埃文-貝爾也沒有,但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填詞啊。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兩個都沒有鋒芒畢露,他們在作品之中所表現出的那種沉穩氣質,超越了天才創意的層次,展現了天才般的掌控力。

他們對於那些通常不引人注目,但同時又對加強電影體驗有突出作用的細節的把握,堪稱匪夷所思。電影的本質是一個虛擬的故事,是一個夢境,但是通過電影所帶給觀眾的體驗,必須是盡可能的真實。而他們都做到了這一點。

觀看完‘盜夢空間’之後,人們都很難分辨自己到底是在夢境還是現實,這種模糊界線的意念植入,就是最大的成功。

在現在這樣一個媒體追捧過剩的年代裏,大師似乎層出不窮,天才更是數不勝數,但是像埃文-貝爾、克裏斯托弗-諾蘭這樣實至名歸的天才卻屈指可數,而這一次,兩位天才的聯手,居然創造出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精神大碰撞,讓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