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貝爾再一次向觀眾證明了他是當代電影圈內最傑出的導演之一,這位年紀尚未滿三十歲的導演已經躋身了現今全球最頂尖的導演大師行列。”
與尼爾-達西相比較,克裏斯-範朋克在“電影評論”裏撰寫的影評一點也不甘示弱,用“大師”這樣的稱號為埃文-貝爾送上了讚譽之聲。雖然埃文-貝爾才剛剛滿二十八歲而已,但即使稱呼他為大師,想必反對的人也不會太多,因為埃文-貝爾用一部又一部作品證明了:他不僅僅是天才或者青年才俊而已。
“我相信,埃文幾乎能夠牢牢掌控任何電影類型,並且能讓每一部作品都煥發出美好、真實而深刻的驚人張力。每一個電影藝術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往往在於他們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以及從電影中流露出的驚人藝術辨識度。而埃文-貝爾則通過自己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每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揣摩,朝著藝術大師的高度邁進。
無論從哪個角度進行分析,電影對於妮娜的人格分裂表現都是十分巧妙而精致的,既充滿抽象的象征色彩,又創造出鮮明的影響對比,如此具有藝術氣質的‘黑天鵝’在埃文的掌控之下就具備了成為經典的能力。
芭蕾舞演員妮娜在權威母親艾瑞卡的長期控製下,形成了溫婉恭順的外表,當然這一切都隻是表現,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曆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塑造是有決定意義的,在艾瑞卡這樣的權威壓製和挫折打擊下,很容易就把人謀求生存空間和滿足各種欲.望的天性掩蓋起來,在適當的溫度和土壤中,被壓抑的本性就會以加倍的破壞力爆發出來,‘外表是天使內心是魔鬼’就是對這種性格最為生動的描述。
如果埃文通過常規的手段去表現妮娜的這種精神特質,即使再深刻也不過是一部充滿悲情色彩的常規.倫.理道德影片。但是埃文卻給妮娜的人格分裂提供了一個舞台,芭蕾舞經典劇目‘天鵝湖’之中黑天鵝與白天鵝之間的競爭,同時將藝術家們追求創作突破、境界高峰的主題融入其中,這就讓整個故事得到了升華。
妮娜的人格異常融入到假想角色之中,把現實中無法形象地實現的人格分裂過程通過唯美的芭蕾舞來實現。雖然妮娜在天鵝女王的角色之爭中暴露了她暴戾的充滿恐怖色彩的黑暗麵,但是當她在舞台上成功地詮釋了黑天鵝這個角色時,這也就意味著艾瑞卡如此多年來對妮娜的束縛和壓抑在這一刻都得到了藝術性的完美釋放。對於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說,可以說是生命的升華。
埃文借助了舞台角色和錯雜的幻想情景,讓妮娜這個人物的主人格與控製人格、第二人格之間的競爭充滿了驚悚感和隱喻性,一方麵妮娜需要與內心的欲.望做鬥爭,還要與艾瑞卡的控製做抗爭;另一方麵這種帶有功利性質的陰暗麵也正是大多數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舞台上天鵝女王的競爭本身就是現實生活中殘酷競爭的真實體現,很少人願意心甘情願地退出自己的人生舞台,因為得不到舞台燈光的人生是沒有掌聲和鮮花的。舞台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妮娜在最後的精神混亂之中殺死了莉莉,但實際上是殺死了自己,這也是埃文對整個故事的一個提升。如果妮娜真的殺死了莉莉,那麼這就是社會史詩:人們為了在競爭之中取勝不得不殺死對手,讓自己的雙手沾滿鮮血,而故事也就將會走向另外一個發展,帶來的反思堪比‘大逃殺’這樣的可怕社會現實;但妮娜真正殺死的是自己時,這也就與電影的主題不謀而合,這不是現實,而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藝術,妮娜在殺死自己的那一刻完成了自我分裂同時也實現了真正的完美。隨後而至的芭蕾舞表演與妮娜的心理變化絲絲入扣,讓妮娜的死亡有了一種鳳凰涅槃的悲情和唯美。
此時此刻,我們除了感歎、同情、惋惜之外,別無他想。雖然妮娜在肉體上死亡了,但她對於藝術追求的精神卻圓滿了,於是,一部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經典悲劇也就誕生了。
這部電影在埃文那略帶躁動不安的鏡頭之下,從頭到尾魅惑著觀眾,帶領著所有人進行著一場驚心動魄的心理之旅,僅僅是心理層麵上的顛簸,卻比起任何一項極限運動都來的刺激人心。
埃文在鏡頭之中嚐試植入了如同夢魘般的恐懼和不安,輕微搖晃的畫麵顯然帶著一種無法抹去的焦躁,在人們沒有察覺到的情況下,在一個個細節之中鋪墊出足夠的能量,每一個角色的對話都在觀眾心中慢慢樹立起角色不斷完善和豐滿的新哥哥特征,而音樂的恰如其分更是精彩紛呈。當情節驟然轉向高潮,妮娜的精神幻覺忽隱忽現,伴隨著大提琴的層層壓迫,這就好像是一場地獄之旅,讓人心髒狂跳、目不轉睛,那種激烈、恐懼的情感之中有雜糅了一種深層的悲哀感,悄無聲息地滲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