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3 爭議焦點(1 / 2)

無論是尼爾-達西還是克裏斯-範朋克,對於“黑天鵝”的讚譽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他們的言論也是整個北美地區影評的一個縮影,“黑天鵝”幾乎得到了所有媒體眾口一致的讚譽,而他們認為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稱之為經典佳作,埃文-貝爾對於心理學元素的靈活運用,無疑是最大的成功。

埃文-貝爾在電影之中,對於鏡子的巧妙運用貫穿全片,這是典型的心理學暗示,包括人物在鏡子中折射的位置、模樣、處境都帶有深刻的心理學效果;現實與虛幻之間並不存在鮮明界線的手法則是對“現實與超現實”的混淆,就好像“穆赫蘭道”將夢境刻畫得如同現實一般,從而達到讓觀眾無法分辨現實和非現實的區別;最值得一提的是埃文-貝爾將黑天鵝翅膀破繭而出的這種人格分裂通過妮娜肩胛骨處的傷口生動的表現了出來,在故事最高潮的部分,翅膀從傷口出生長出來的畫麵讓人毛骨悚然之餘,卻也將人格分裂的過程用最真實的手法呈現了出來……

毫無疑問,埃文-貝爾對於心理學的巧妙運用,可以清楚地在電影任何一個角落看到,包括妮娜每天搭乘的地鐵、臥室的布置、性.元素的暗示等等,甚至就連妮娜的服裝、發型等等都有著與劇情天衣無縫契合的作用。

“黑天鵝”和“盜夢空間”一樣,是一部值得人們反複去觀看、反複去研究的作品,不過“盜夢空間”的深奧是在於一個全新的故事體係和架構,但“黑天鵝”的深刻卻是來源於無數的細節,每一次觀影都勢必會有全新的感受。

對於“黑天鵝”之中諸多的心理學解釋,人們基本上認同尼爾-達西在“紐約時報”的言論。莉莉代表的是妮娜向往的對象、同時也是競爭的恐懼;貝絲象征的是妮娜對職業生涯的憧憬以及對未來的憂慮;托馬斯則是妮娜對於完美追求的化身和向導。

目前關於劇情最大焦點都集中在了莉莉和貝絲身上,比如說表演前夜,妮娜在舞蹈室熄燈之後看到托馬斯和莉莉在交.歡是否是真實的,還是幻想;再比如說妮娜看到莉莉勾引王子的演員大衛,導致大衛在表演過程中托舉妮娜失手,這又是幻想還是真實;還有就是莉莉和妮娜的那一夜風.流真的隻是妮娜的幻想嗎,還是莉莉故意不承認的……

諸多的爭議和討論,這也是埃文-貝爾作品的慣例,引發熱烈的討論才是正常情況,同時也證明了“黑天鵝”之中的細節有著無窮的挖掘潛力,值得人們再進一步研究。但是這些爭議一直都沒有鎖定在母親艾瑞卡這個角色身上,一直到又一種全新的觀點冒出頭之後,這就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一部分觀點認為艾瑞卡就是女權的象征,強勢霸道的控製欲直接導致了妮娜的人格分裂;而另外一部分觀點則認為艾瑞卡其實是妮娜的第三人格,這是隱性人格,同時也是主控人格。第二種觀點冒出來之後,引起了軒然大波,同時也將“黑天鵝”整部作品的深度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巔峰。

第二種觀點是由心理學的專業雜誌提出來的,撰稿人赫然是穆勒-蘭斯,埃文-貝爾在哈佛大學期間的導師,而這篇文章居然被專業雜誌刊登了,確實是讓人側目。

“艾瑞卡其實是並不存在的,而是妮娜心中自律性的一種潛意識意向。妮娜的母親也許在她幼年或者少年時期就離開或者去世,但是她腦海中一直保留了對艾瑞卡嚴厲、謹慎的形象,並且母親對待她的方式一直保留著一個小女孩的嚴格和限製,甚至她的房間都是按照幼時的方式進行布置。艾瑞卡就是妮娜的隱藏人格,同時也是主控人格,控製著妮娜白天鵝的顯性人格。

這個理論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來討論其真實性,首先是所有艾瑞卡對妮娜講的話,都是妮娜的自我激勵,她依靠著精神上對自己有著高期待、嚴格要求的母親,這股力量不斷推動著她前進,甚至是逼迫她前進,她的人生就是在遵循著艾瑞卡之前失敗的人生重新爬起來在前進著;另外一方麵,艾瑞卡還是妮娜心靈軟弱時的港灣,當她麵對困難時會選擇向母親傾訴,當她情緒開始躁動時母親會通過電話遙控,當她自我失控時母親的形象將會是最後的一道鎖。

簡而言之,艾瑞卡就是妮娜分裂出來控製自己的主人格。埃文-貝爾對於這一點,從電影的許多細節都透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