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到私書記載之誣,則一切小說稗史不厭其例。姑舉兩個關係最大謬的。元庚申帝如非元明宗之子,則元之宗室焉能任其居大汗之統者數十年,直到竄至漠北,尚能致遠在雲南之梁王守臣節?而《庚申外史》載其為宋降帝瀛國公之子,則其不實顯然。這由於元代七八十年中漢人終不忘宋,故有此種循環報應之論。
此與韓山童之建宋號,是同一感情所驅使的。又如明成祖,如果中國人是個崇拜英雄的民族,則他的豐功偉烈,確有可以崇拜處,他是中國惟一的皇帝能跑到漠北去打仗的。
但中國人並不是個英雄崇拜的民族,(這個心理有好有壞。約略說,難於組織,是其短處;難於上當,是其長處。)而明成祖的行為又極不合儒家的倫理,而且把“大儒”方正學等屠殺的太慘酷了,於是明朝二百餘年中,士人儒學沒有誠心說成祖好的。於是乎為建文造了一些遜國說,為永樂造了一個“他是元朝後代的”的罵語(見《廣陽雜記》等)。
這話說來有兩節,一是說永樂不是馬後生,而是碩妃生,與周王同母,此是《國榷》等書的話。一是說碩妃為元順帝之高麗妾,虜自燕京者,而成祖實為庚申帝之遺腹子。(此說吾前見於一筆記,一時不能舉其名,待後查。)按碩妃不見明《後妃傳》,然見《南京太常寺誌》。且成祖與周王同母,隱見於《明史黃子澄傳》,此說當不誣妄。至其為元順帝遺腹說,則斷然與年代不合。
成祖崩於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六十五,其生年實為元順帝至正二十年(一三六〇)四月,去明兵人燕尚有十年(洪武元年為一三六八),冒填年齡不能冒填到十年。且成祖於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藩。如為元順帝遺腹子,其母為掠自北平者,則封燕王時至多兩歲,就藩北平時,至多十二歲;兩歲封王固可,十二歲就藩則不可能。以明太祖之為人,斷無封敵子於勝國故都、新朝第一大藩之理。
此等奇談,隻是世人造來泄憤的,而他人有同樣之憤,則喜而傳之。(至於碩妃如為高麗人,或是成祖母,皆不足異。元末貴人多蓄高麗妾,明祖起兵多年,所虜宦家當不少也。惟斷不能為庚申帝子耳。)所以《明史》不采這些胡說,不能因《明史》的稿本出自明遺臣,故為之諱也。《清史稿》出於自命為清遺臣者,亦直謂康熙之母為漢人遼東著姓佟氏也。
官府記載與野記之對勘工夫,最可以《通鑒考異》為例。此書本來是記各種史料對勘的工夫者,其唐五代諸卷,因民間的材料已多,故有不少是仿這樣比較的。因此書直是一部史料整理的應用邏輯,習史學者必人手一編,故不須抄錄。
論到私書記載之誣,則一切小說稗史不厭其例。姑舉兩個關係最大謬的。元庚申帝如非元明宗之子,則元之宗室焉能任其居大汗之統者數十年,直到竄至漠北,尚能致遠在雲南之梁王守臣節?而《庚申外史》載其為宋降帝瀛國公之子,則其不實顯然。這由於元代七八十年中漢人終不忘宋,故有此種循環報應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