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子家敘論(上)(1 / 3)

則哲學之為語言的副產物,似乎不待繁證即可明白了。印度日耳曼族語之特別形質,例如主受之分,因致之別,過去及未來,已完及不滿,質之與量,體之與抽,以及各種把動詞變作名詞的方式,不特略習梵文或希臘文方知道,便是略習德語也就感覺到這麻煩。這些麻煩便是看來“仿佛很嚴重”的哲學分析之母。

漢語在邏輯的意義上,是世界上最進化的語言(參看葉斯波森著各書),失掉了一切語法上的煩難,而以句敘(Syn tax)求接近邏輯的要求。並且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語言,不富於抽象的名詞;而抽象的觀念,凡有實在可指者,也能設法表達出來。文法上既沒有那麼多的無意識,名詞上又沒有那麼多的玄虛,則哲學斷難在這個憑借發生,是很自然的了。

“斐洛蘇非”,譯言愛智之義,試以西洋所謂愛智之學中包有各問題與戰國秦漢諸子比,乃至下及魏晉名家、宋明理學比,像蘇格拉底那樣的愛智論,諸子以及宋明理學是有的;像柏拉圖所舉的問題,中土至多不過有一部分,或不及半;像亞裏士多德那樣竟全沒有;像近代的學院哲學自戴卡以至康德各宗門,一個動詞分析到微茫,一個名詞之語尾變化牽成溥論(如Causality觀念之受Instrumental或Ablative字位觀念而生者),在中土更毫無影響了。

拿諸子名家理學各題目與希臘和西洋近代哲學各題目比,不相幹者如彼之多,相幹者如此之少,則知漢士思想中原無嚴意的斐洛蘇非一科,“中國哲學”一個名詞本是日本人的賤製品,明季譯拉丁文之高賢不曾有此,後來直到嚴幾道、馬相伯先生兄弟亦不曾有此。我們為求認識世事之真,能不排斥這個日本賤貨嗎?

那末,周、秦、漢諸子是些什麼?答曰:他們是些方術家。自《莊子天下篇》至《淮南》“鴻烈”、枚乘《七發》皆如此稱。這是他們自己稱自己的名詞,猶之乎西洋之愛智者自己稱自己為斐洛蘇非。這是括稱,若分言,則戰國子家約有三類人:

—、宗教家及獨行之士;

二、政治論者;

三、“清客”式之辨士。

例如墨家大體上屬於第一類的,儒者是介於一二之間的,管、晏、申、韓、商、老是屬於第二類的,其他如惠施、莊周、鄒衍、慎到、公孫龍等是侯王、朝廷、公子、卿大夫家所蓄養之清客,作為辯談以悅其“府主”的。這正合於十七八世紀西歐洲的樣子,一切著文之人,靠朝廷風尚,貴族栽培的,也又有些大放其理想之論於民間的。這些物事,在西洋皆不能算做嚴格意義下之哲學,為什麼我們反去借來一個不相幹的名詞,加在些不相幹的古代中國人們身上呀?

二、論戰國諸子除墨子外皆出於職業

則哲學之為語言的副產物,似乎不待繁證即可明白了。印度日耳曼族語之特別形質,例如主受之分,因致之別,過去及未來,已完及不滿,質之與量,體之與抽,以及各種把動詞變作名詞的方式,不特略習梵文或希臘文方知道,便是略習德語也就感覺到這麻煩。這些麻煩便是看來“仿佛很嚴重”的哲學分析之母。

漢語在邏輯的意義上,是世界上最進化的語言(參看葉斯波森著各書),失掉了一切語法上的煩難,而以句敘(Syn tax)求接近邏輯的要求。並且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語言,不富於抽象的名詞;而抽象的觀念,凡有實在可指者,也能設法表達出來。文法上既沒有那麼多的無意識,名詞上又沒有那麼多的玄虛,則哲學斷難在這個憑借發生,是很自然的了。

“斐洛蘇非”,譯言愛智之義,試以西洋所謂愛智之學中包有各問題與戰國秦漢諸子比,乃至下及魏晉名家、宋明理學比,像蘇格拉底那樣的愛智論,諸子以及宋明理學是有的;像柏拉圖所舉的問題,中土至多不過有一部分,或不及半;像亞裏士多德那樣竟全沒有;像近代的學院哲學自戴卡以至康德各宗門,一個動詞分析到微茫,一個名詞之語尾變化牽成溥論(如Causality觀念之受Instrumental或Ablative字位觀念而生者),在中土更毫無影響了。

拿諸子名家理學各題目與希臘和西洋近代哲學各題目比,不相幹者如彼之多,相幹者如此之少,則知漢士思想中原無嚴意的斐洛蘇非一科,“中國哲學”一個名詞本是日本人的賤製品,明季譯拉丁文之高賢不曾有此,後來直到嚴幾道、馬相伯先生兄弟亦不曾有此。我們為求認識世事之真,能不排斥這個日本賤貨嗎?

那末,周、秦、漢諸子是些什麼?答曰:他們是些方術家。自《莊子天下篇》至《淮南》“鴻烈”、枚乘《七發》皆如此稱。這是他們自己稱自己的名詞,猶之乎西洋之愛智者自己稱自己為斐洛蘇非。這是括稱,若分言,則戰國子家約有三類人:

—、宗教家及獨行之士;

二、政治論者;

三、“清客”式之辨士。

例如墨家大體上屬於第一類的,儒者是介於一二之間的,管、晏、申、韓、商、老是屬於第二類的,其他如惠施、莊周、鄒衍、慎到、公孫龍等是侯王、朝廷、公子、卿大夫家所蓄養之清客,作為辯談以悅其“府主”的。這正合於十七八世紀西歐洲的樣子,一切著文之人,靠朝廷風尚,貴族栽培的,也又有些大放其理想之論於民間的。這些物事,在西洋皆不能算做嚴格意義下之哲學,為什麼我們反去借來一個不相幹的名詞,加在些不相幹的古代中國人們身上呀?

二、論戰國諸子除墨子外皆出於職業

《七略》、《漢誌》有九流十家皆出於王官之說。其說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胡適之先生駁之,說見所著《中國古代哲學史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