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夏襄二十二:“晉人征朝於鄭,鄭人使少正公孫僑對曰,……間二年,聞君將靖東夏。四月,又朝以聽事期。”杜雲:“謂二十年澶淵盟,先澶淵二月往朝,以聽事期。”按以二十年經傳所載事,杜說不誤。至澶淵所在,杜雲:“在頓丘縣南,今名繁汙。
此衛地,又近戚田。”按,衛為東夏,則夏之本土當在東夏衛地之西。但持此一條以證夏境不在東土,已充足矣。
又昭元年:“子相晉國,以為盟主,於今七年矣。再合諸侯,三合大夫,服齊狄,寧東夏,平秦亂,城淳於。”杜於“寧東夏”下注雲:“襄二十八年,齊侯白狄朝晉。”
又昭十五:“文公受之,以有南陽之田,撫征東夏。”按,晉文東征者為曹衛,此又以曹衛為東夏。
華夏襄二十六:“子儀之亂,析公奔晉。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晉人從之,楚師宵潰,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鄭於是不敢南麵。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此指蔡沈及鄰於楚北境諸國為華夏。
觀扈昭元:“夏有觀扈。”杜雲:“觀國在今頓丘縣,扈在始平鄠縣。”此皆夏之敵國,當即夏之邊境。
大夏昭元:“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弋,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滅唐,而封太叔焉,故參為晉星。’”杜曰:“大夏,晉陽也。”按,大夏與夏墟究竟在晉陽抑在翼,在地理書有異說,(如《括地誌》)近代學人有異論,(如顧亭林、全謝山)二地相去亦數百裏。然皆在汾水之旁,不關山東也。
鈞台昭四:“夏啟有鈞台之享。”杜雲:“河南陽翟縣南有鈞台陂。”
仍緡昭四:“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杜於此不能指其所在,但雲:“仍緡皆國名。”哀元年注亦然。《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雲:“募之殺帝相也,妃仍氏女曰後緡,歸有仍,生少康。”(此本哀元年傳)《正義》於他地名幾皆有說,於此亦無說。
夏墟定四:“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品,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此更直示吾人,晉為夏之本土。
塗山哀七:“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雲:“塗山在壽春東北。”按昭四有“三塗”之名,杜雲:“在河南陸渾縣南。”塗山或即三塗之一。
(2)見於《國語》者
伊洛《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按伊洛於夏,猶西周三川之於周,河之於殷,據此可知夏之地望以伊洛為本土矣。
東夏襄二十二:“晉人征朝於鄭,鄭人使少正公孫僑對曰,……間二年,聞君將靖東夏。四月,又朝以聽事期。”杜雲:“謂二十年澶淵盟,先澶淵二月往朝,以聽事期。”按以二十年經傳所載事,杜說不誤。至澶淵所在,杜雲:“在頓丘縣南,今名繁汙。
此衛地,又近戚田。”按,衛為東夏,則夏之本土當在東夏衛地之西。但持此一條以證夏境不在東土,已充足矣。
又昭元年:“子相晉國,以為盟主,於今七年矣。再合諸侯,三合大夫,服齊狄,寧東夏,平秦亂,城淳於。”杜於“寧東夏”下注雲:“襄二十八年,齊侯白狄朝晉。”
又昭十五:“文公受之,以有南陽之田,撫征東夏。”按,晉文東征者為曹衛,此又以曹衛為東夏。
華夏襄二十六:“子儀之亂,析公奔晉。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晉人從之,楚師宵潰,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鄭於是不敢南麵。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此指蔡沈及鄰於楚北境諸國為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