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古代史的意義說,漢水是長江的正原,不過這一帶地方,因秦嶺山脈之隔絕,與我們所謂西高地係者不能混為一談。西高地係在經濟的意義上,當然不如東平原區,然而也還不太壞,地形尤其好,攻人易而受攻難。山中雖不便農業,但天然的林木是在早年社會發展上很有幫助的,陵穀的水草是便於畜牧的。這樣的地理形勢,容易養成強焊部落。西高地係還有一個便利處,也可以說是一種危險處,就是接近西方,若有文化自中央亞細亞或西方亞細亞帶來,他是近水樓台。
人類的住家不能不依自然形勢,所以在東平原區中好擇高出平地的地方住,因而古代東方地名多叫作丘。在西高地係中好擇近水流的平坦地住,因而古代西方地名多叫作原。
在前四章中,我們把夷夏殷的地望條理出來,周代之創業岐陽又是不用證的,現在若把他們分配在本章的東西區域,我們可說夷與殷顯然屬於東係,夏與周顯然屬於西係。
同在東區之中,殷與夷又不同。諸夷似乎以淮濟間為本土,殷人卻是自北而南的。殷人是不是東方土著,或是從東北來的,自是可以辨論的問題,卻斷乎不能是從西北來的,如太史公所說。他們南向一過隴海線,便向西發展,一直伸張到陝甘邊界或更西。
夷人中,雖少皞一族,也不曾在軍事上政治上有殷人的成功。但似乎人口非常眾多,文化也有可觀。殷人所以能建那樣一個東起遼海西至氐羌的大帝國,也許是先憑著薊遼的武力,再占有淮濟間的經濟與人力,所以西向無敵。
問在西係之中,諸夏與周又不盡在一處。夏以河東為土,周以岐渭為本。周在初步發展時,所居比夏更西,但他們在東向製東平原區時,都以雒邑為出口,用同樣的形勢臨製東方。(夏都洛陽說,考見《求古錄禮說》。)
因地形的差別,形成不同的經濟生活,不同的政治組織。
古代中國之有東西二元,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過,黃河淮水上下流域到底是接近難分的地形。在由部落進為帝國的過程達到相當高階段時,這樣的東西二元局勢,自非混合不可,於是起於東者,逆流壓迫西方。起於西者,順流壓迫東方。東西對峙,而相爭相滅,便是中國的三代史。在夏之夷夏之爭,夷東而夏西。在商之夏商之爭,商東而夏西。在周之建業,商奄東而周人西。在東方盛時,“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在西方盛時,“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秦並六國,雖說是個新局麵,卻也有夏周為他們開路。關東亡秦,雖說是個新局麵,卻也有夷人“釋舟陵行”,殷人“覃及鬼方”,為他們作前驅。且東西二元之局,何止三代,戰國以後數百年中,又何嚐不然?秦並六國是西勝東,楚漢亡秦是東勝西,平林赤眉對新室是東勝西,曹操對袁紹是西勝東。
就古代史的意義說,漢水是長江的正原,不過這一帶地方,因秦嶺山脈之隔絕,與我們所謂西高地係者不能混為一談。西高地係在經濟的意義上,當然不如東平原區,然而也還不太壞,地形尤其好,攻人易而受攻難。山中雖不便農業,但天然的林木是在早年社會發展上很有幫助的,陵穀的水草是便於畜牧的。這樣的地理形勢,容易養成強焊部落。西高地係還有一個便利處,也可以說是一種危險處,就是接近西方,若有文化自中央亞細亞或西方亞細亞帶來,他是近水樓台。
人類的住家不能不依自然形勢,所以在東平原區中好擇高出平地的地方住,因而古代東方地名多叫作丘。在西高地係中好擇近水流的平坦地住,因而古代西方地名多叫作原。
在前四章中,我們把夷夏殷的地望條理出來,周代之創業岐陽又是不用證的,現在若把他們分配在本章的東西區域,我們可說夷與殷顯然屬於東係,夏與周顯然屬於西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