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更詳申其義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至於“棄知去己”之義,《齊物論》中齧缺問乎王倪一節,所釋最為明白。所謂“棄知”,並己之不知亦不知,並物果無知否亦不知。
所謂去己,則罔兩與景皆無所謂己,人之所美,則“魚見之深人,鳥見之高飛”者也。凡此相同之點,無待列舉。細以《天下篇》所述彭蒙、慎到、田駢所持義與《齊物論》比勘,自當覺其互為注腳耳。
儒家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非儒者務反是,以為物本齊也,乃有妄人儒墨者,自以為聖智,立是非,辯人我,於是乎不齊矣。以不齊齊其齊也,不齊,猶《莊子》曰,“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
《齊物論》一書,在《莊子》三十三篇中,“塊然獨處,廓然獨居”。文詞既絕與他篇不同,思想亦不類,今以《天下篇》莊子所以自述者為準,知《逍遙》、《秋水》諸篇最為莊子之本旨,所謂“外死生無終始”者,外篇雜篇所載轉多勝義。
《齊物論》者,猶不免以齊為心,以齊喻齊,不若以非齊喻齊也,如是安得“上與造物者遊”乎?故《齊物論》雖能“與物較轉”,而莊子猶以為“慎到、田駢不知道”耳。
《齊物論》詞句與《莊子》他篇偶同者,一見於《庚桑楚》,再見於《寓言》,皆抄襲《齊物》,無關旨要,蓋後人敷衍成文者,此不足為《齊物》屬於莊子著書之證,適足為《齊物論》混人莊學頗早之證。
時至漢初,反儒墨用古之義及其認真之態度者,幾皆托庇於黃老,於是乎《莊子》中甚多篇頗似為五千言作注腳者,而莊老之分乃不易見。慎到之學,當至戰國末而微,以儒墨為對,自覺其近於莊氏,其混入亦複近情。今幸猶存《天下篇》,可據以探其異源耳。
莊子之學,在漢僅附老子而行,至魏晉則轉以老子釋莊子。吾嚐以為老學凡三變,而陰陽養生神仙術數之比附者不與焉。其一曰關老,其義流行於戰國末,乃道術之一派,如《天下篇》所述者是也。其二曰黃老,其義流行於盛漢,乃用世之學,君相南麵之術也。
其三曰莊老,其義流行於魏晉,乃與時俯仰之見解,衰代聰明自私之人之避世術也(幹寶《晉紀總論》,“學者以莊老為宗”,明莊學比老學在當時更居前列,魏晉玄談,實以老釋莊耳)。
莊書雖稱老子,並非老學,《天下篇》所論者可證。時至漢初,九流相混,莊義難行於盛時,遂成老子之附庸。太史公所見,乃當時之景象,壹如《班誌》敘墨家所釋貴儉,兼愛,尚賢,明鬼,非命,尚同,諸義,皆漢代墨者之義,非戰國時墨學之真。
自莊書之要義觀之,此為莊學之衰微,然莊書正恐緣此而不失耳。在一派學術衰殺之日,其名猶盛,其理則識之者少,一切相幹不相幹者,從此附人,亦事理之恒然。
人皆知莊子之名,而不識莊子之實,他家名稍遜者,若與莊義相鄰,在無別擇之時人觀之,即為莊子書矣。然則《漢誌》著錄《莊子》五十二篇,其中正可有他家書之混入,漢晉名賢,無以識別之也。
三、《齊物論》作者為慎到
今日考訂古籍,僅可有《莊子》一書之問題,不可有莊子一人之問題;僅可以一篇為單位,不可以一書為單位。古者諸子著書,自呂劉諸家之外,多以篇為單位,集眾篇以為一書者,後人之作為,每非著者及生可見之事。功出後死之人,或竟隔遠數代,不能起古人而問之,即不能辨何者為原書,何者為後錄矣。
莊子事跡,可考者少,其曾遊稷下否,今不可斷言(其不遊稷下為章氏太炎臆說)。其真終身不仕否,今無術證明(見《史記》)。今日可得議而不辯者,隻《莊》書之思想係統耳。
欲明此事不可不立一標準,標準惟何,《天下篇》所論者是也。《莊子內篇》七,固為魏晉名賢所重,然太史公所重者,乃在《漁父》、《盜蹠》、《膚篋》。此由魏晉玄風,《逍遙》為勝,盛漢百家,老氏為先,各從其時,不關《莊》書之本。
《天下篇》雖未必為莊生自作,然所舉六派十一家恰與《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論篇》末、《呂氏不二篇》,及孟子所論者,大體相合,明其所述者為戰國末諸子之形態,非如劉安、司馬談所說為漢人之見識也。此《天下篇》早成之外證也。
關老一派,慎到田駢一派,莊子一派,自後人觀之,若不易分,而莊老之混,不特漢儒多作此想,即《莊》書本身亦每現此象。然五千文具在,不同卮言,道德義可據,無關逍遙。
今《莊》書多篇竟若混同之水,而《天下篇》所示,乃為涇渭未合之上遊,從此可知《天下篇》所示者,莊生之元意,雖《膚篋》、《盜蹠》,亦為後起之書矣。此《天下篇》早成之內證也。持《天下篇》為準,以別關老與莊氏,即可出《齊物論》於《莊》書矣。《天下篇》述慎到、田駢之方術曰:
公而不當(崔本作黨),易而無私,決而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誌,於物無擇,與之倶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已,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談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梡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