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篇眾家並同,自餘或有外而無雜。唯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
據此,《莊子》一書後來以郭注為定本。前此諸家雖崔饌注二十七篇,向秀注二十六篇,司馬彪注五十二篇,並著錄於《釋文》,向秀注二十卷(原注“今闕”),司馬彪注十六卷(原注,“本二十一卷,今闕”),並著錄於《隋誌》,崔、向、司馬三家亦並著錄於兩唐書誌,然《崇文總目》即已不載,陳振孫謂“向義今不傳”,知先郭諸家均亡於唐世,或唐宋之際矣。
今以現存各家《莊子注》對勘,不特篇卷無殊,即文字之差異亦複至少,知郭注既為定本,諸家從此淪沒。今固不能見莊書麵目於郭本之前,類書等所引莊子有在今本外者,必由唐人猶見司馬本之故(《禦覽》雖編於宋初,然實抄舊有類書)。
然郭本實刪定本也。《釋文序錄》所引郭子玄語不見今本《莊子注》,意者當為《莊子注後序》,或郭氏他文,今不可考。此文謂“凡諸巧雜十分有三”,是郭氏本對司馬氏本所刪除者,十居其三。
按《釋文敘錄》載司馬本五十二篇(《漢誌》同),郭本三十三篇,郭本正當司馬本百分之六十三餘,與郭氏刪芟什三之數相合。所謂“閼奕意修之首,危言(或係危言之誤)、遊鳧子胥之篇”,今皆不可見,是皆刪之矣。且向郭二氏實魏晉玄風之中堅,文辭清華,思致玄邈,而考訂之學,則非所論也。
故上之不如漢儒之質拙,雖欲改竄而不能掩其跡,下之不如宋世樸學諸賢,如朱熹、蔡沈、王應麟,疑古辯偽可得其正。乃竟指揮由心,率爾編定,其失多矣。恐向郭之本不特篇章有選擇,即詞句亦有所刪改耳。又按《史記莊子列傳》雲:
莊子者……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勝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尤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
按,亢桑,及庚桑當並是空桑之轉。張守節《正義》以為《亢桑子》即今本《庚桑楚》,張守節生當司馬本未亡時,此說當不誤。其畏累虛一名,則司馬貞《索隱》雲,“按,《莊子畏累虛》,篇名也”,是太史公所特為標舉者,亦有為向郭所刪落者矣。《莊子》一書,誠非盡莊子所著,然內外雜之分既不可據,向郭又非考定之才,其所去取,自是憑一家之愛憎而已。
今更進而論《齊物論》一篇之思想。《齊物》一篇,所論者甚多曲折,其文詞又複張皇幽眇,誠不可以一言歸納之。然郭注頗得其要旨,其言曰:
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皆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
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篇眾家並同,自餘或有外而無雜。唯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
據此,《莊子》一書後來以郭注為定本。前此諸家雖崔饌注二十七篇,向秀注二十六篇,司馬彪注五十二篇,並著錄於《釋文》,向秀注二十卷(原注“今闕”),司馬彪注十六卷(原注,“本二十一卷,今闕”),並著錄於《隋誌》,崔、向、司馬三家亦並著錄於兩唐書誌,然《崇文總目》即已不載,陳振孫謂“向義今不傳”,知先郭諸家均亡於唐世,或唐宋之際矣。
今以現存各家《莊子注》對勘,不特篇卷無殊,即文字之差異亦複至少,知郭注既為定本,諸家從此淪沒。今固不能見莊書麵目於郭本之前,類書等所引莊子有在今本外者,必由唐人猶見司馬本之故(《禦覽》雖編於宋初,然實抄舊有類書)。
然郭本實刪定本也。《釋文序錄》所引郭子玄語不見今本《莊子注》,意者當為《莊子注後序》,或郭氏他文,今不可考。此文謂“凡諸巧雜十分有三”,是郭氏本對司馬氏本所刪除者,十居其三。
按《釋文敘錄》載司馬本五十二篇(《漢誌》同),郭本三十三篇,郭本正當司馬本百分之六十三餘,與郭氏刪芟什三之數相合。所謂“閼奕意修之首,危言(或係危言之誤)、遊鳧子胥之篇”,今皆不可見,是皆刪之矣。且向郭二氏實魏晉玄風之中堅,文辭清華,思致玄邈,而考訂之學,則非所論也。
故上之不如漢儒之質拙,雖欲改竄而不能掩其跡,下之不如宋世樸學諸賢,如朱熹、蔡沈、王應麟,疑古辯偽可得其正。乃竟指揮由心,率爾編定,其失多矣。恐向郭之本不特篇章有選擇,即詞句亦有所刪改耳。又按《史記莊子列傳》雲:
莊子者……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勝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尤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
按,亢桑,及庚桑當並是空桑之轉。張守節《正義》以為《亢桑子》即今本《庚桑楚》,張守節生當司馬本未亡時,此說當不誤。其畏累虛一名,則司馬貞《索隱》雲,“按,《莊子畏累虛》,篇名也”,是太史公所特為標舉者,亦有為向郭所刪落者矣。《莊子》一書,誠非盡莊子所著,然內外雜之分既不可據,向郭又非考定之才,其所去取,自是憑一家之愛憎而已。
今更進而論《齊物論》一篇之思想。《齊物》一篇,所論者甚多曲折,其文詞又複張皇幽眇,誠不可以一言歸納之。然郭注頗得其要旨,其言曰:
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皆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
此正《天下篇》謂慎到“舍是與非”也。《天下篇》所雲“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者,《齊物》反複言之,盈數百言,以多方作喻,其歸則“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而“辯也者有不見也”,正《天下篇》所謂“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