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法國聖米歇爾山城堡(2 / 2)

從聖米歇爾山頂上,可以俯瞰下麵一望無際的流沙,15公裏以外,才能看到大西洋的海水。千萬別被表麵平坦光滑的流沙所迷惑,它內部的暗流會像蛇一樣滑動,纏住人腿,慌亂中拔不出雙腿的遊人,就會被流沙吞噬。雨果曾經描寫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會遭到驚心動魄的埋葬,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

聖米歇爾山所處的聖馬洛灣以漲潮迅猛而出名。每天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而來,刹那間淹沒流沙,把聖米歇爾山圍困在滔滔巨浪之中。一些試圖趟過海水上山的信徒就曾經被洶湧的海水卷走。值得一提的是,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中,曾有119名法國騎士躲避在修道院裏,依靠圍牆和炮樓,抗擊英軍長達24年!因為每次隻要堅守半天,勢如奔雷的漲潮就會淹沒通往陸地的灘塗,為愛國者們贏來寶貴的半天休息時間。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此島是該地區唯一沒有陷落的軍事要塞!

12和13世紀時,這裏是極具影響力的本篤會修道院,修士們在山上留下了奇跡堂、修士食堂、騎士廳等今天看來非常優秀的建築。與此同時,市民的生活、商業,也在山腳下發展起來。法國大革命期間,這裏曾移做監獄之用,之後就慢慢沉寂下來。到了20世紀中後期,這裏才重新發展起來。1966年,修道院重新歸還給了本篤教會修士,如今還有一小群修士在山上遵循966年本篤會的宗教傳統,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從另一個角度說,山水間的聖米歇爾山也是頗“反映現實”的地方。修道院在山的最頂部(要舒舒服服爬上去得費點腳力),代表崇高的精神境界,山腳滿是餐廳、旅店、表現世俗的一麵。圍繞著兩者的,是厚厚的城牆和堡壘。要是從老遠來到這裏,建議在山上留宿一夜。這個遺跡給人一種很獨特的劇場感。從夜幕降臨以後到天亮以前,聖米歇爾山送走了大部分的遊客,才散發出真正的魅力。到山上各個防禦工事前,人們幾乎可以聽到800百年前,守城將士夜裏的歎息聲。

觀潮是聖米歇爾山最重要的觀光重點。這個被譽為歐洲最戲劇化的潮水,漲潮時,海水以每小時10公裏的速度向山挺進。一年兩次,在春季和秋季,海水漲落的落差可達到15米高。

“潮水來了,請把停車場的汽車開走。”在山上的兩天,旅遊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天傍晚都以五六種不同語言的廣播督促人們。而兩天裏,都有些“敢死”的車主,故意和時間、潮水玩驚險的遊戲,在最後一秒飛奔到長堤旁“救車”。

有一點旅遊書沒有說:夕陽也同樣讓人傾心。破空而出的光束隨著時間的流動,慢慢向右傾斜,對岸的一景一物,村落、樹林、遠處山頭的教堂一個接一個地亮r起來,又隱入到背景中。好像舞台上的人物,當追光照在自己身上時,光榮地謝幕。太陽在下山前最後一次巡視了地球這一端的每個角色。

諾曼底的陽光是天性嬌豔多姿的,若不是如此,大畫家莫耐怎麼肯在盧昂大教堂前,以同一個角度連續畫了30張畫?又怎麼肯在晚年放棄全世界的美景,獨鍾情於一座蓮花池?

車近聖米歇爾山,可以看見一片極為寬闊的草場,近處藍天下成群的綿羊,遠處與草場相銜接的,是一望無垠的流沙。一座錐形的小山從流沙中兀然拔地而起。最為壯觀的是,山頂上錐形的聖米歇爾教堂建築群足足比它賴以存在的、直徑約1公裏的小山高出近兩倍!教堂哥特式的尖頂高聳入雲,頂上金色的聖米歇爾雕像手持利劍直指蒼穹。恍若進入人間仙境一般。